首先,筆記本CPU溫度的正常溫度范圍很廣,可以從室溫到90度,甚至更高。一般使用大概40度左右正常,如果是運行大型軟件或者是玩游戲時,溫度會馬上飆到70度左右,這很正常,最好不要超過85度,如果超過了85度,你就要考慮打開筆記本后蓋清理散熱
玩游戲正興致的時候,突然死機了,那是多么不爽的事情。這個事因為電腦主機的CPU溫度飆高。網友開始擔心cpu正常溫度是多少,cpu溫度多少正常?夏天會不會燒掉CPU?因為cpu一旦燒壞就無法挽救了。
方法
保證在溫升30度的范圍內一般是穩定的。,cpu的耐收溫度為65度,按最高35度來計算,則允許cpu溫升為30度。按此類推,如果你的環境溫度現在是20度,cpu最好就不要超過50度。溫度當然是越低越好。不管超頻到什么程度,都不要使cpu高過環境溫度30度以上
臺式電腦正常溫度范圍: 一般CPU溫度在40-65之間,如果打大型游戲,一般也不會超過85。 總結:CPU的溫度和環境溫度CPU型號和機器配置都有關,比如說老式的英特爾945的主板搭載CPU你用魯大師測一般開機就99度,那是不準的,只要不影響使用都行,但
1. 溫度和電壓的問題。
中央處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的縮寫,即CPU,CPU是電腦中的核心配件,只有火柴盒那么大,幾十張紙那么厚,但它卻是一臺計算機的運算核心和控制核心。 1、CPU工作可以在25-75度,閑時40--50度,較忙時50--65度,全速工作時65--78度,過低CPU不能啟
溫度提高是由于電壓的發熱量大于散熱器的排熱量,一旦發熱量與散熱量趨于平衡,溫度就不再升高了。。
一般CPU空閑的時候溫度在50°以內,較忙時65°以內,全速工作時75°以內都是正常的。 發熱量由CPU的功率決定,而功率又和電壓成正比,因此要控制好溫度就要控制好CPU的核心電壓。但是電壓過低又會不穩定,在超頻幅度大的時候這對矛盾尤其明顯。 很
2. 各種主板的測溫方式不盡相同,甚至同一個品牌、型號的主板,由于測溫探頭靠近CPU的距離差異,也會導致測出的溫度相差很大。因此,籠統的說多少多少溫度安全是不科學的。
一般溫度30度正常。 01 其實筆記本電腦cpu溫度正常值是有個專業的詞,叫“升溫”,可以看做一個區間(cpu最高承受溫度為65度左右); 02 一般來說升溫30度為正常值;(表示為正常室溫+最大30度,55度左右為理想狀態,65度到頂) 03 當溫度過高的時
計算機是電子產品,各部件配合異常微妙,沒有人能說電腦絕對穩定,穩定是相對的。在合理的范圍內超頻,可以抵御大多數微小的不穩定因素可能帶來的災難性后果。
CPU正常溫度是45-65度,玩游戲的話,溫度稍微高點,只要不超過80度都是正常的。超過80度需要采取措施:1. 要檢查CPU和風扇間的散熱硅脂是否失效;2. 給機箱和風扇進行除塵;3. 更換CPU風扇;4. 更換電腦的使用環境,在陰涼環境下使用,如空調間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電腦cpu溫度多少度以下算正常的
1、CPU保證在溫升20到30度的范圍內一般是穩定的。也就是說,cpu的耐受溫度為60度,按夏天最高35度來計算,cpu溫度,應該是cpu為55度,不能超過65度,當然按此類推,如果你的環境溫度現在是20度,cpu最好就不要超過50度。cpu的溫度,和使用時的溫度和主板的廠家不同而不同,溫度提高是由于CPU的發熱量大于散熱器的排熱量,一旦發熱量與散熱量趨于平衡,溫度就不再升高了。發熱量由CPU的功率決定,而功率又和電壓成正比,因此要控制好溫度就要控制好CPU的核心電壓。
2、降溫措施:
(1).傳統的散熱墊:電腦放在普通的桌面上,往往與桌面形成對熱,況且桌面的散熱效果實在不怎么樣,大家在使用筆記本時會有這樣的感覺,電腦用了一段時間后,摸摸電腦下方的桌面,會感到非常的燙手,這都是過熱的緣故。,散熱墊適用于筆記本。
(2).同樣適用與筆記本的,散熱器,相信已經有很多電腦售貨商將散熱器進行打包出售了,但是還有很多沒有散熱器的搭配,比如本人的電腦,散熱器是特地去買的。有些電腦品牌的自身散熱效果就不好,這更需要散熱器來幫忙降溫了。
(3).對于臺式電腦,風扇的正常運作至關重要,大家電腦要經常對風扇進行清理,臺式機的風扇功率都蠻強的,不需要另外添加散熱設備,我們要做到的是將電腦CPU上長時間堆積的灰塵進行及時的清理,檢測風扇的正常運行狀況。(一些電腦或許是個人組裝的,CPU分盒裝和散裝。盒裝有散熱器,不需要再配。而散裝沒有散熱器,所以要配上功率相當的散熱器,以維持CPU正常溫度。) ?
cpu和顯卡溫度多少為正常
CPU溫度按環境溫度+30算是正常范圍;顯卡的正常溫度在30℃-80℃左右是正常的。
CPU溫度提高是由于CPU的發熱量大于散熱器的排熱量,一旦發熱量與散熱量趨于平衡,溫度就不再升高了。發熱量由CPU的功率決定,而功率又和電壓成正比,因此要控制好溫度就要控制好CPU的核心電壓。
當電腦因為cpu溫度過高,或硬件問題導致進不了系統,無法第三方軟件查看cpu的溫度時,我們還可以采用第2種方法,即:進入BOIS里查看cpu溫度。
拓展資料
顯卡工作原理
數據(data)一旦離開CPU,必須通過4個步驟,最后才會到達顯示屏:
1.從總線(Bus)進入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圖形處理器):將CPU送來的數據送到北橋(主橋)再送到GPU(圖形處理器)里面進行處理。
2.從 Video Chipset(顯卡芯片組)進入 Video RAM(顯存):將芯片處理完的數據送到顯存。
3.從顯存進入Digital Analog Converter (= RAM DAC,隨機讀寫存儲數—模轉換器):從顯存讀取出數據再送到RAM DAC進行數據轉換的工作(數字信號轉模擬信號)。但是如果是DVI接口類型的顯卡,則不需要經過數字信號轉模擬信號。而直接輸出數字信號。
4.從DAC進入顯示器(Monitor):將轉換完的模擬信號送到顯示屏。
顯示效能是系統效能的一部分,其效能的高低由以上四步所決定,它與顯示卡的效能(Video Performance)不太一樣,如要嚴格區分,顯示卡的效能應該受中間兩步所決定,因為這兩步的資料傳輸都是在顯示卡的內部。第一步是由CPU(運算器和控制器一起組成的計算機的核心,稱為微處理器或中央處理器)進入到顯示卡里面,最后一步是由顯示卡直接送資料到顯示屏上。
cpu正常運行溫度是多少
CPU一般使用溫度在25-55度之間。(具體要看使用情況,運行大型游戲等)
CPU溫度在70℃以內系統都能夠正常運行,CPU表面溫度75-85是警戒溫度,但不會燒毀CPU。
保證在溫升30度的范圍內一般是穩定的。也就是說,cpu的耐受溫度為65度,按夏天最高35度來計算,則允許cpu溫升為30度。按此類推,如果你的環境溫度現在是20度,cpu最好就不要超過50度。
CPU正常工作溫度多少?
隨著電腦的更新換代,原來只有服務器才能用的雙核,四核現在已經進入普通家庭用戶了,CPU數量從1核,2核,3核到現在的8核,運行速度越來越快,CPU的溫度越來越高,電腦出現問題的時候也越來越多,cpu溫度多少正常,才不會導致出現電腦藍屏重新啟動呢?有些說是60,有些說是70,到底多高cpu溫度不會死機呢?
CPU保證在溫升20到30度的范圍內一般是穩定的。也就是說,cpu的耐受溫度為60度,按夏天最高35度來計算,cpu溫度應該為55度,不能超過65度。當然按此類推,如果你的環境溫度現在是20度,cpu最好就不要超過50度。溫度當然是越低越好。不管你超頻到什么程度,都不要使你的cpu高過環境溫度30度以上。 因為CPU長時間工作在高溫度下,容易縮短使用時間,而且可能導致直接掛掉。所以不要在BIOS里把CPU溫度調到65度,一般60度就可以了。
多數現存的程序從主板上的Super I/O芯片讀取溫度,電壓以及轉速信息,通過芯片生產廠家提供的公式進行轉換,然后顯示給用戶。所有人都承認通過這種途徑測量的電壓從來不是精準的。
cpu溫度
測量電壓可以用萬用表這樣簡單和直接的辦法,可是CPU溫度怎么辦?很多人想知道關于CPU溫度,他們主板上的傳感器有多精確。以我個人的經驗,我只能說“這些傳感器很一般”。他們只能達到幫助判斷CPU是否過熱的程度。
廠家進行溫度監測的方式造成了這個精確性問題。有些主板使用一個安置在CPU插座內部的測溫二極管。這個二極管要直接接觸CPU底部來達到測溫的目的 ---- 這也許是最不準確的測溫方式了。
好在這種拙劣的方式不再常用(實際上基本沒有了)。這是因為絕大多數現代P4/Athlon64開始使用現代CPU內部安置的溫度二極管,這種方式相對精準得多了,可是仍然有一些因素干擾信息的精確讀取。
這些因素包括信號在到達Super I/O芯片被采樣前必須通過的那些電路和部件。另外一個因素就是傳感器所處的位置。在一個CPU核心上有若干部位產生熱量,有些部位會比另一些部位產生更多的熱。如果我們把一個傳感器安置在CPU核心一個并不產生大量熱的位置的話,這樣我們測到到的溫度會和把傳感器安置在CPU核心最熱的部分完全不同。
技術革新
Intel和AMD雙雙意識到到目前為止測溫問題解決的并不好,于是用到了一個新的方式。這個方式仍然包括熱敏二極管,但是熱敏二極管是一個模擬器件,所以讀數必須被轉換成數字數據。這個工作由ADC(模數轉換器)來完成。
一個熱敏二極管加上一個模數轉換器就構成一個被稱為DTS(數字溫度傳感器)的部件。理論上來說這個DTS的工作方式十分簡單:一個CPU核心上的電路從熱敏二極管上采樣然后把數字數據輸出到CPU一個特定的寄存器中,從而任何程序都可以隨意讀取該數據。這種方式的長處就是所有工作都在CPU內部即時完成,和易于被干擾和衰弱的模擬信號相比,數字信號傳輸的時候不會損失精確性。
這個系統另一個優點就是你可以在一塊芯片上集成若干個傳感器。Intel和AMD都在CPU的每一個核心上集成了一個DTS,這意味著你可以看到你每一個核心的溫度。例如當你在雙核CPU上運行程序并把該程序的相關性設定到某一個核心的時候,你會看到只有一個核心會升溫并且會升得非常之快。當然另一個核心溫度也會上升,畢竟兩個核心共處在一個硅片上,只是不會上升到全力工作的核心那么高罷了。
Intel 和AMD都使用DTS來監測過熱并通過“throttling”或者完全關閉系統來保護CPU, 用何種方式由不同的極限溫度決定。
第一個官方宣布使用DTS的是Intel在Core Duo(Yonah)系列,隨之延續到Core 2 Duo系列。AMD官方宣布從Rev. F Opteron 開始支持DTS。有趣的是通過一些測試,DTS早在AMD 64芯片就已經存在了。
Intel指出他們的DTS被安放在CPU核心最熱的部位。AMD雖然沒說明他們把DTS放在了哪里,我可以肯定不是在最涼快的部分。
通過無數的測試,我發現對于Intel CPU,DTS報告的溫度顯得非常的合理。Intel的*指出他們的CPU在出廠之前DTS都通過了嚴格的校準。
在AMD的Rev. F芯片上,DTS的溫度報告也顯得十分準確,但是從各種途徑的報告和我從AMD*上了解到的來看,AMD的CPU在出廠前DTS沒有經過同Intel一般正確的校準。AMD聲稱他們DTS的精確度在±14oC。我注意到AMD的一些較老的CPU(Rev F 之前)或者在兩個Core之間有一個很大的差值,或者報告一個非同尋常的低溫。我覺得這也可以理解,畢竟在AMD Rev F之前的CPU, DTS還沒有被官方支持。
有兩個更為重要的數值你一定要了解:
1、TCaseMax:這個值表示能使CPU 100%穩定運行的在 核心表面正中或者是IHS (就是cpu的金屬頂蓋)正中的最高溫度。
2、Tjunction (or TjunctionMax)?:這個值表示在核心和核心所在PCB板之間所容許的最大溫度,通常這個值要遠高于TCaseMax.
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解讀DTS溫度時不要混淆這兩個值。當DTS報告一個比TCaseMax還要高的溫度時并不意味著CPU處于危險狀態。因為TCaseMax是CPU所能忍受的最高外部溫度。可是如果CPU達到了Tjunction,你就要小心了,這是一個你不想讓CPU超過的溫度。
在Intel CPU中TjunctionMax 不難被測到,在AMD Rev. F CPU中,TCaseMax可以被檢測到。可惜的是我還不知道如何檢測Intel CPU 的TCaseMax, 或者AMD CPU的TjunctionMax (這個值更為重要)。
DTS令人吃驚的是它用起來很簡單。傳統的Super I/O芯片要求你對不同的I/O芯片進行編程,因為他們所用的地址和算法各不相同。
使用DTS的話,你只需要讀取MSR( for Intel ) 或者NB?寄存( for AMD ), 簡單的計算一下就成了,下面是公式:
AMD_CoreTemp = DTS_Value – 49
AMD的DTS數據是8位,可以理論上報告-49 – 206攝氏度的范圍。
Intel_CoreTemp = Tjunction – DTS_Value
Intel 的DTS數據是7位,可以報告Tjunction和Tjunction往下126度。如果Tjunction 是85度(Conroe),則理論值下限就是-42度。可是我從沒見過哪個CPU能報告低于0度的溫度。這些CPU的DTS看來在某些溫度點就停止繼續下探了。[1]?
電腦工作時CPU的溫度多少算正常?
現在很多主板都采用了Top Tech 等溫度監控技術。會在CPU插座下以及主板或機箱內其他位置放置探溫頭,以獲得相關部位的溫度值。zone1和zone2有可能是指主板北橋或電源溫度,但其具體部位,請查閱主板說明書,應該有相關準確說明。
CPU的實際工作溫度情況很復雜,和很多因素有關。一般而言,CPU工作溫度比環境溫度高30℃左右都是正常的。臺式機CPU的安全工作溫度約在70℃以下,你在玩游戲時CPU的溫度有些偏高了,可以換用品質更好散熱風扇。其實我們并無法測量CPU核心的準確溫度,主板監測系統提供的溫度值只能作為參考,只要電腦工作正常,無頻繁死機等問題,不管顯示為多少攝氏度,都不必多慮。
保證在溫升30度的范圍內一般是穩定的。也就是說,cpu的耐受溫度為65度,按夏天最高35度來計算,則允許cpu溫升為30度。按此類推,如果你的環境溫度現在是20度,cpu最好就不要超過50度。溫度當然是越低越好。不管你超頻到什么程度,都不要使你的cpu高過環境溫度30度以上。
現在要補充說明幾點:
1. 溫度和電壓的問題。
溫度提高是由于U的發熱量大于散熱器的排熱量,一旦發熱量與散熱量趨于平衡,溫度就不再升高了。發熱量由U的功率決定,而功率又和電壓成正比,因此要控制好溫度就要控制好CPU的核心電壓。不過說起來容易,電壓如果過低又會造成不穩定,在超頻幅度大的時候這對矛盾尤其明顯。很多時候CPU溫度根本沒有達到臨界值系統就藍屏重起了,這時影響系統穩定性的罪魁就不是溫度而是電壓了。所以如何設置好電壓在極限超頻時是很重要的,設高了,散熱器挺不住,設低了,U挺不住。
2. 各種主板的測溫方式不盡相同,甚至同一個品牌、型號的主板,由于測溫探頭靠近CPU的距離差異,也會導致測出的溫度相差很大。因此,籠統的說多少多少溫度安全是不科學的。我認為在夏天較高室溫條件下自己跑一跑super Pi或3DMark,只要穩定通過就可以了,不必過分相信軟件測試的溫度數據。
3. 究竟什么叫穩定,這也一直是大家喜歡討論的熱點問題。
計算機是電子產品,各部件配合異常微妙,沒有人能說我的電腦絕對穩定,穩定是相對的。在合理的范圍內超頻,可以抵御大多數微小的不穩定因素可能帶來的災難性后果;在硬件的極限邊緣超頻,一個極細小的電流波動都有可能帶來一連串的后繼反應,最終可能就把你的屏幕變藍了或變黑了:)具體量化到多少頻率才是穩定的這個問題只有針對具體的情況了,而且也沒有任何公式可以套用,只能憑借經驗和親身實踐。因此這里再次提醒一些問“我的電腦可以超頻到多少”的朋友,還是自己按照科學的超頻步驟試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