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教育的重要性 母親作為孩子接觸時間最早、最長的關鍵人物,對孩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母親的性格、習慣、愛好乃至一個表情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孩子。 因此,母親的品質決定著孩子的未來,這話是一點沒錯的。每個人的生命直接來源于母親,母
本文我們將從以下幾個部分來詳細介紹如何教育蹣跚學步的孩子:轉移焦點、學會承擔后果、使用面壁思過、始終如一、正面強化、阻止發脾氣、5 參考
照顧蹣跚學步的小孩真是一件頭痛的事。從這時起,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可以不靠大人行動了…于是他們開始做一堆的事情來證明他們有多么獨立。這對你的神經和鼓膜將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而孩子們也備感壓力。如果你想不用打他們就能夠控制他們的行為,那么你可得好好看看這篇文章。下面會告訴你如何對孩子循循善誘,教給他們終身受益的好習慣,讓他們更快樂,長成一個更優秀的人。第一部分:轉移焦點
說起孩子,大概每個父母都有說不完的話題,孩子的成長傾注了我們太多的心血與愛,當然孩子也帶給了我們數不清的歡樂。孩子們一天天在成長,從牙牙學語、蹣跚學步,到如今的小小兒童,他們的變化帶給我們一個個的驚喜。其實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我
第1步:知道什么時候要轉移焦點。
你好,這屬于家庭教育方面的問題,可以去家長慕課學習,有好多科學有趣的教育視頻,關于這個問題,解答如下: 一.父母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 加拿大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認為,兒童可以通過觀察、閱讀、聽他人講述來學習模仿人類的行為。班
蹣跚學步的小孩很容易轉變情緒,所以如果你可以用一個東西分散他們的注意力,并且時間足夠長,那你就成功了。這就是轉移焦點。當然,目的不是為了打斷他學習東西,而是在他們情緒崩潰之前幫助他們把焦點轉移到下一件事情上。但是,在一些情況下,轉移焦點也不那么管用。如果你的小孩真的做了一件很糟糕的事情,給他嚴肅的批評反而更好。
說起孩子,大概每個父母都有說不完的話題,孩子的成長傾注了我們太多的心血與愛,當然孩子也帶給了我們數不清的歡樂。孩子們一天天在成長,從牙牙學語、蹣跚學步,到如今的小小兒童,他們的變化帶給我們一個個的驚喜。其實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我
例如,打架的事情應該受到批評,如果是不愿意跟別人分享東西,那才可以使用轉移焦點的方法。
給0到1歲的幼兒啟蒙教育從智力發展、情商教育、健康養護、親子生活。 一、智力發展 1、從出生起,就跟他講話。 2、幫助他學會爬行,除了身體協調性外,爬行更能促進求知欲。 3、學會幾個小游戲,每天一起做游戲至少半小時,不管他會不會。 4、選
第2步:可以的話要跟孩子解釋。
起孩子,大概每個父母都有說不完的話題,孩子的成長傾注了我們太多的心血與愛,當然孩子也帶給了我們數不清的歡樂。孩子們一天天在成長,從牙牙學語、蹣跚學步,到如今的小小兒童,他們的變化帶給我們一個個的驚喜。其實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我們
每次都要和孩子們解釋為什么不能做一些事,當他們犯錯誤的時候,他們需要知道那樣是錯誤的,要知道不能再那樣做。一件事情不要絮叨太多次,否則會很難幫他們轉移注意力,只要簡單跟他們說明一下,就帶他們轉移到下一件事情。
培養獨立能力 孩子從襁褓時期就跟媽媽分床睡覺,二、三歲的幼兒就住自己的房間。父母只管孩子的安全,其他生活上的事、游玩、學習,都由孩子自理、自主、自我選擇。父母決不替孩子多做什么事,最多從旁提醒、參謀。 參與家事決策 美國孩子在家里
例如,如果你的孩子正在和兄弟姐妹爭玩具,告訴他:“啊,兄弟之間是不可以打架的。我們要輪流玩,這樣大家都可以玩了。你可以過一會再玩這個玩具,現在跟我去玩泡泡怎么樣?”
親愛的孩子,如果將來你長大了問我家庭教育是什么,我想我只能慎重地把我已經做過的說給你聽。 家庭教育是智慧與等待。我不拔苗助長,因為我知道你是一粒有著自己生命節奏的種子。 我只對你充滿希望,為你鋤草為你施肥,在刮風下雨的日子里擔心
第3步:改變他們思考的方向。
你好,這屬于家庭教育方面的問題,可以去家長慕課學習,有好多科學有趣的教育視頻,關于這個問題,解答如下:一.父母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加拿大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認為,兒童可以通過觀察、閱讀、聽他人講述來學習模仿人類的行為。班杜
如果他們因為想到什么或者感受到什么而不開心,那可能要強迫他們去想一些其他的事情來轉移。去問他們一些問題,從而人為地引導他們的思維,慢慢地讓他們從不開心的事情上轉移開,直到他們忘掉一開始的問題。
孩子是需要約束的,但父母該怎樣做才能不通過懲罰而讓孩子們愉快接受父母的觀點做正確的事呢? 今天這篇由一位心理學家媽媽的一些體會,也許對我們會有些啟發。 1、改變環境 我的一位朋友最近幾個月一直在訓斥他正蹣跚學步的小孩,孩子動不動就
例如,如果你看到孩子碰傷了手肘,馬上要哭起來了,你可以問問他有沒有傷到腳趾,他們的腳怎樣,手指怎樣,肚子怎樣。把你知道沒有受傷的地方問一遍,讓他們去想沒有受傷的地方,想身上不痛的的感覺。
母親教育的重要性 母親作為孩子接觸時間最早、最長的關鍵人物,對孩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母親的性格、習慣、愛好乃至一個表情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孩子。 因此,母親的品質決定著孩子的未來,這話是一點沒錯的。每個人的生命直接來源于母親,母
第4步:教會他們移情。
1.正確對待不良行為 對寶寶的要求要合適 許多父母在對寶寶的態度上,常會出現兩種極端,都不利于寶寶身心健康的成長。一種即為溺愛,對寶寶百依百順,寶寶在家中不僅是小太陽,更是小皇帝。這樣會讓寶寶過分任性、自私。另一種卻是“棍棒教育”,
另一種轉移焦點的方法是讓他們學會移情。這是一個終身受用的能力,這能夠讓他們更周到地考慮到自己的行為給別人帶去的后果。而且,他們的移情對象不一定必須是一個真實的生命體。
當孩子做錯事時,做父親的應與孩子多溝通,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多一些鼓勵,少一些訓斥和暴力行為,因為訓斥和暴力只會使孩子喪失自信,越來越糟。 父親應對孩子言傳身教,做好孩子的楷模,言出必行,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的一言一行
“哦,不要在沙發上玩耍,沙發會變臟的,沙發也討厭洗澡。你也不喜歡洗澡,對嗎?”
寫給孩子的一封信 親愛的兒子: 每當看見你學習到深夜的時候,媽媽就想對你說點什么,但又不知該從何說起,一直總覺得你是一個有主見、懂道理、有責任感的孩子,所以又覺得沒有多說的必要。光陰似箭,印象中那個蹣跚學步喃喃學語的你如今已變成
“啊,為什么要踢桌子呢,它會痛的。你的哥哥打你的時候你也不喜歡吧,那為什么要踢桌子呢?我們來找一個舊罐子給你玩吧?”
媒體上曾經報道過有孩子因為寫不完作業自殺,考試成績不佳自殺等等難以令人置信的新聞,我們的孩子怎么了?這么脆弱的孩子長大后又該如何面對殘酷的社會競爭?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篇有關的故事,希望能給愛孩子的家長們一點啟發。德國家長普遍
“親愛的,不要扯小貓的尾巴,它會被拉痛的。我們要像這樣輕輕地拍它。看,小貓喜歡你這樣輕輕它。看它多開心,哈哈,它真的很高興啊。”
摘要:幼兒教育在整個教育環節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幼兒教育實踐對于幼兒教學課題的研究也有著極其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幼兒在接受教育期間早期閱讀十分重要,早期閱讀能夠帶領幼兒去認識世界,讓他們通過閱讀找到自己的感受,通過自己的感受
第5步:給他們替代品。
近幾年來,社會上針對未成年人的暴力事件層出不窮,接二連三的“虐童案”讓多少家長們心驚膽顫。身為父母,誰都希望自己的寶貝能夠在安全的環境下成長。 可是,家長在教育孩子聽話,有禮貌,講道理的時候,是否忘記了自我保護也是一項“必修課”?
當你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的時候,他們需要有另外的事情去做。他們要學會找一些新的東西來讓他們變得高興,而不是光呆著,因為不能做或者得不到的事情而沮喪。這個很需要技巧,因為有些小孩很固執,你要知道什么東西對你的小孩最有效。
抗挫能力差的表現: 1、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就亂發脾氣、哭鬧。 2、受不了一點批評,光愛聽表揚的話,一批評就不高興,甚至哭鬧。 3、自尊心較強,好勝心強,好面子,承受不了失敗。 4、怕困難,遇到一點問題就退縮。 5、特別嬌氣,做錯了事,家長
保留一些你的孩子喜歡的游戲,當他們需要被轉移注意力的時候會用到。例如,玩橡皮泥或者吹泡泡。
幼兒園國旗下講話稿關于安全教育幼兒園的安全是非常重要,平時在班級上老師都有跟小朋友們講了很多關于安全的知識。下面是小編為你提供的幼兒園國旗下講話稿安全教育精選,歡迎參考幼兒園國旗講話:安全與我同行小朋友們早上好,我是小三班的孫
第6步:重新安置小孩。
說起孩子,大概每個父母都有說不完的話題,孩子的成長傾注了我們太多的心血與愛,當然孩子也帶給了我們數不清的歡樂。孩子們一天天在成長,從牙牙學語、蹣跚學步,到如今的小小兒童,他們的變化帶給我們一個個的驚喜。其實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我
如果他們實在找不到什么別的事情做,要帶你的小孩到別的地方,那他們就更容易安靜下來。當你給孩子別的東西的時候,帶他們到另外的房間,他們看不到想要的東西,就不那么在意了。
第二部分:學會承擔后果
第1步:知道什么時候承擔后果是適當的。
通常,讓你的孩子意識到事情的后果是一個好的主意,但是你要理智地做這件事。如果你的孩子第一次做錯一件事情,或者只是做了一個不符合場合的事情,你應當只給他們警告。他們正在成長,你不能指望他們像你一樣思考。但是,如果他們重復做一些他們明知道不能做的事情,應當讓他們學會承擔事情的后果。
第2步:提醒他們事情的后果。
在出現后果之前,警告孩子將要發生的事情。稍后再說也不行,因為會讓你的孩子知道他們不需要立刻對你的要求作出反應。相反,如果他們做了某個錯誤的行為,馬上告訴他們,如果不停下來會有什么樣的后果,適時實施一些懲罰。
第3步:把行為和后果聯系起來。
孩子的每個行為與其后果應該是相匹配的、合適而合乎邏輯的。你不希望孩子完全不知道做錯了什么,或者不明白為什么是錯誤的吧。給他們適當的懲罰可以避免他們對挫折過度反應。
例如,如果你的孩子把沒有吃完的飯倒掉,要讓他們自己清掃。但是,如果他們不吃晚飯,那就拿走,也不給他們任何吃的東西(或者只給他們全麥面包和一杯水)。
如果他們為了一個玩具打架,把玩具拿走一段時間。
如果他們不穿外套,就讓他們凍一會。
第4步:一家人統一陣線。
媽媽、爸爸、爺爺、姐姐、哥哥、姐姐,家里所有人都要知道,如果小孩做錯事情,要讓他學會承擔后果。你不希望孩子從外面或其他地方帶回來一堆壞習慣吧。這可能做起來很困難,但是要跟他們解釋,這樣做對孩子是最好的,幫助他們給孩子適當的懲罰。
第三部分:使用面壁思過
第1步:盡量少用面壁思過的懲罰。
面壁可能會有效,特別是你的孩子很難從一件事情轉移開的時候,但是你首先要克制自己,先盡量引導孩子做正確的事。你要確定你的孩子理解面壁的概念,通常2歲半到3歲可以開始了,早熟一點的孩子可以在2歲的時候開始。如果他們面壁的時候還要你看著,那說明現在還不適合面壁。
第2步:有一個面壁的地方。
孩子面壁的地方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這個地方不能是用于其他用途的地方,因為孩子最后會對這個地方產生厭惡的情緒(所以不要在臥室里),孩子需要一個人呆著,沒有玩的東西,這樣的話,面壁才會是一個不愉快的經歷。有兩種情況都能滿足這個條件,你可能要實驗一下哪一個最好:
讓你的孩子獨自在一個房間,接觸不到他人,包括你自己。
讓孩子呆在可以看到別人玩的地方,但是他不允許玩。
第3步:設定一個合理的時間。
不同的年齡對時間的感受是不同的,所以你需要給孩子設定一個適合其年齡的面壁時間。有不同的時間規定方法,比如跟他們的年齡一樣的分鐘數,或者比年齡數多一分鐘(如2歲的孩子為3分鐘),用你覺得最好的一種。
第4步:用計時器。
讓你的孩子看到計時器,從而讓他們明白面壁的時間還有多少,幫助他們放松下來,開始好好表現。你可以用一個可愛的鬧鐘,一個計時器,或者把一些閃光的東西混到水中(搖晃一下,等閃光的東西都沉淀下來,面壁的時間就到了)。
第5步:給孩子明確的指示。
如果你打算讓你的孩子道歉,或者做出其他可以停止面壁的表現,那你需要盡可能明確地說明你的要求。如果你的孩子認為他們做一點點就可以滿足要求了,那等你變化規則的時候他們會馬上變得很生氣。
例如,如果你告訴孩子要道歉,你要告訴他們怎么道歉。比如說,“你要看著我,告訴我你錯了”。如果你只告訴他們要道歉,而他們就對著墻說對不起,特別是他們第一次這樣做的時候,然后你又繼續讓他們面壁,他們當然會很生氣。記住,他們不能讀懂你的心思。
第6步:對自己也使用面壁懲罰。
對自己同樣要求,這會給他們做一個好榜樣。如果你告訴他們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而他們看見你做了,讓他們罰你面壁。這教會他們公平,也會讓他們更好地處理自己的面壁時間。
問問他們你可不可以在半分鐘后結束面壁。孩子們的時間概念不太準,他們可能會很寬容。
第四部分:始終如一
第1步:設定輕重標準。
帶小孩的時候很容易有挫敗感,容易筋疲力盡,給孩子過分的懲罰。事先設定事情輕重標準來避免這種事,決定什么樣的事情需要嚴厲批評,什么樣的事情罰面壁就可以了。
打架或咬人,以及任何可以造成傷害的事情通常都應該給予嚴厲的懲罰,但是你要決定什么懲罰是最合適你的。
第2步:不要只在口頭上威脅。
不要用懲罰嚇唬孩子,卻不實行。這會讓孩子習慣于不拿你的話當回事,不嚴肅對待事情的后果。口頭威脅他們卻不實行,還不如什么都不做。
第3步:堅持你的懲罰。
不要到一定程度了就心軟放棄。堅持懲罰可能很難,因為你愛他們,你希望他們開心,但是讓他們經歷整個的懲罰是非常重要的,不要讓他們期盼著自己可以左右你的情緒從而逃掉懲罰。
第4步:不要妥協。
妥協會很快使小孩習慣于做不文明行為、習慣于不聽話。不要這樣做。他們只能接受你的條件,否則就什么都得不到。他們最終會學到教訓的。你自己要先堅持住。
第5步:為不同的行為設定特定的時間。
小孩不懂得微妙的變化,所以在相類似的情境下要貫徹一致的標準。教育他們在不同的時間、場合下,對于行為要求也不同,這樣是好的,不至于使他們覺得什么事情都可能被禁止。例如,只有在野外的時候才可以大喊。盡量不要改變這條規矩,不然只能使他們更迷惑。在他們到4歲之前都不要加額外的要求。
第五部分:正面強化
第1步:無視壞行為。
當你的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不要過分關注(哪怕是沖他們大喊)或者屈服,否則只會進一步激勵這樣的行為。他們在吸引你的注意,所以可以完全無視他們。如果可以,讓他們待在看不到你的地方,至少不要看他們和觸摸他們。
第2步:開心的時候告訴孩子。
當你的孩子做了正確的事情,告訴他們你很開心。孩子天生就想取悅你,所以當他們這樣做的時候,你要表現出來,他們以后就會更傾向于做好的事情。
第3步:在合適的時候給表揚。
或者至少,明確你覺得值得表揚的事情。表揚孩子做的每一件事,可能會使得真正的好行為“貶值”,所以要在他們真正值得表揚的時候再正式地夸獎他們。
要注意到,說“哇,你真棒!”和“哦,媽媽太喜歡你做的這件事了,這讓媽媽很開心!”是非常不同的。
第4步:獎勵他們的一些行為。
適當地給一些獎勵或其他正面強化是好的,但是要恰當地使用。對于很容易做到或者特別批準的事情,不要獎勵他們。例如,分享玩具(比如一塊糖果,因為這是孩子們不容易得到的東西)是值得獎勵的,練習上廁所時也可以給予獎勵。
小孩子不需要太多東西,MM豆或者小糖果就夠了。
第5步:不要行賄!在任何情況下都絕對不要孩子做好的行為。
這完全沒有商量的余地,因為這只會教會你的孩子在得到想要的東西之前不聽你的話,或者固執地非要得到想要的東西。對于這種行為,一旦你允許他們有了第一次,就會變成一個對你們兩人來說都很難糾正的習慣。要注意!
第6步:用身體接觸,但不要打他們。
如果你搞不定你的孩子,也不要去打他們。這是一個很沒用的辦法,相反,緊緊地抓住他們的手或者用手握住他們的臉讓他們正視你,這時候孩子們特別不舒服,但比打他們有效得多(不會教給他們負面的經驗,比如用暴力解決問題)。
第六部分:阻止發脾氣
第1步:教會孩子做手勢。
蹣跚學步的孩子之所以喜歡哭和尖叫,是因為他們覺得這是溝通的一種最好辦法。這是嬰兒期遺留下來的,而這也可能確實是正確的。如果你想告訴你的孩子還有更好的溝通的辦法,但是他們可能還不會說話,那么可以教他們一些嬰兒手勢。盡早開始,讓孩子以后都能記住,手勢能教會孩子在想要什么的時候學會表達,而不是大哭。
手勢在正常情況下不會影響你的孩子學習說話,只要你教手勢的同時跟他們說話即可,而且這已經被證明能夠幫助孩子發育腦部的語言中樞。這樣會讓他們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好地掌握語言。
第2步:創造可預見的環境。
孩子容易發脾氣的另外一個原因是他們會迷惑,而且不能處理自己迷惑的感覺。創造一個孩子不感到陌生的環境,可以避免這種情緒性的低落。保持規律的睡眠和進食時間,同樣,日托和學前班也要按一定的時間去上。
第3步:給孩子選擇。
有一個好方法可以用來預防蹣跚學步的孩子出現行為問題,那就是給他們選擇,這能給他們培養獨立感覺的機會,并且不用刻意去維持。在可能的情況下,給他們一些選擇,和他們協商那些沒有選擇的事情。
例如,讓他們選擇晚餐吃碗豆和面條,還是米飯和菜花。如果他們兩個都不要,那就讓他們餓著。
早上穿衣服的時候,讓他們在兩件衣服中選擇。
總是給他們一些聽起來很令人興奮的選擇。
第4步:他們受挫折的時候,給他們發泄的方法。
當他們很明顯非常傷心的時候,教給他們健康的釋放方法。像一樣,單純地讓這些情緒停下來是很困難的。你要早早地教會他們正確地處理負面的情緒。
例如,教會他們發泄憤怒。給他們蠟筆和紙,讓他們畫一個表達生氣情緒的圖畫給你。
你也可以讓他們踢裝豆子的袋子。
或者可以玩一個大喊游戲,讓你的孩子喊出來,但你可以用一種笨笨的方法,讓他們最后轉怒為喜。
給他們唱歌也是一個好選擇。唱“我知道我快樂”(同時用腳打節拍)對于一個受挫的小孩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第5步:明白他們還是孩子。
一天結束的時候,你要明白他們還是小孩子,不能像你一樣處理自己的情緒,你還是要作出一些必要的讓步。例如,在你做一些瑣碎的事情的時候,讓孩子玩玩具,因為他們不能像你一樣知道如何打發無聊的時間。
小提示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哪怕事情很搞笑,也要保持嚴肅的表情。
警告
避免打孩子或者傷害孩子。如果你決定這樣做,你也不能給孩子造成身體上的傷害或者留下疤痕,而且除了外不要打別的地方。
最好在你冷靜的時候教育孩子,不要在很生氣的時候教育他們。這樣可以保證任何懲罰都是合理的,不會懲罰過頭。
參考
http://www.parenting.com/article/toddler-discipline?page=0,1
http://www.extension.iastate.edu/Publications/PM1529C.pdf
http://www.parenting.com/article/things-you-shouldnt-say-to-your-child?page=0,9
http://www.health.gov.bc.ca/library/publications/year/2003/com015.pdf
http://www.webmd.com/parenting/guide/preventing-temper-tantrums-in-children?page=2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家長教育孩子要注意哪些言行舉止
你好,這屬于家庭教育方面的問題,可以去家長慕課學習,有好多科學有趣的教育視頻,關于這個問題,解答如下:一.父母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加拿大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認為,兒童可以通過觀察、閱讀、聽他人講述來學習模仿人類的行為。班杜拉及同事的一項著名研究證實了這個觀點。研究中,72名幼兒園兒童分組觀看兩個*榜樣:一個對充氣玩偶拳打腳踢,另一個安靜地玩玩具,對旁邊的充氣玩偶置之不理。此后,讓兒童玩這個玩偶,觀察過榜樣的兒童模仿了攻擊行為,他們不僅像“榜樣”一樣對玩偶施以,而且發明了新的攻擊玩偶行為,譬如用玩具*向玩偶射擊。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也是最重要的生長環境,可能會伴隨孩子一生。中國的一句俗語“有其父,必有其子”,印證了父母的行為處事對孩子的影響。幾個月大的兒童就開始跟父母“咿呀”學語,一歲左右蹣跚學步,孩子學會了說話、走路后,其說話的語調、走路的姿勢都可能帶有父母的痕跡,這一點在幼小的兒童(幼兒園之前)身上尤為明顯。兒童3歲前處在“圖譜時代”,他們把人們的行為模式看成一些圖譜,照著這些圖譜學習各種行為。比如父母見到他人問好打招呼,分手揮手再見,對幫助過自己的人說“謝謝”等等,這些都是人際交往中的基本圖譜。紅燈停,綠燈行,橫穿馬路走斑馬線,把垃圾丟入垃圾桶等等,這些則是社會規范圖譜。在兒童的早期生活中,大量的行為圖譜來自于父母,他們對父母的行為看在眼里,聽在耳中,記在心上,并照此行事,這些行為圖譜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行為習慣。如果父母行為不端,對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也可想而知。因此,父母想要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首先父母就得成為什么樣的人,教育孩子的過程,其實也是教育自己的過程。二.生活中應該怎么做:(注意哪些)不要對孩子“板著臉”父母在回到家后,請務必提醒自己:不管在單位發生了什么,在孩子面前忘掉所有單位里的事情,孩子需要的是父母而不是領導,千萬不要把與孩子無關的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因為孩子是無辜的。不要忽視孩子的感受現出不屑一顧或者和孩子說:沒關系的、男子漢堅強點...類似這樣硬邦邦的安慰,要充分理解孩子的難過。最恰當的辦法是說:我也很難過,我們一起來想想有什么好辦法可以解決這件事情好嘛?”不要輕視孩子的提問當孩子來問父母,“這道題怎么做”等諸如此類的問題時,如果父母回答他“你怎么連這個都不知道”的時候,孩子心里對父母就會產生一種距離感和恐懼感。媽媽最好這樣說:“哎呀,這道題媽媽也不是很清楚,我們一起來完成它,好嗎?就這樣帶著孩子來看書。不要總說沒時間母要騰出時間和孩子相處,而溝通的最主要的一個方式就是聊天,了解孩子最近是否遇到開心或苦惱的問題,父母應該充分傾聽孩子的想法,然后就孩子的想法尋找話題進行交流,這樣會激發孩子與父母交談的興趣,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同時,也有利于促進親子關系。 總結: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成就的基石,父母在孩子兒童時給予什么,孩子將來就會反饋什么。不要輕忽你的言行舉止,父母們。
家庭教育 父母該如何愉快進行
孩子是需要約束的,但父母該怎樣做才能不通過懲罰而讓孩子們愉快接受父母的觀點做正確的事呢?
今天這篇由一位心理學家媽媽的一些體會,也許對我們會有些啟發。
1、改變環境
我的一位朋友最近幾個月一直在訓斥他正蹣跚學步的小孩,孩子動不動就開關電視機和錄音機,作為父親難免要發脾氣。其實只要把這些東西放在高處,就會馬上解決這一問題。
許多行為難題并不需要大聲喊叫或討論。例如:“千萬不要動那扇門!”(為什么不給門上加一把鎖,這并不會花太多的錢。)“我再也不給你家門的鑰匙,因為你總是丟!”(把鑰匙縫到兒子的背包上。)“我已經告訴過你不要在飯前吃甜食!”(把甜點藏起來。)
每次,當你發現自己正在對孩子大叫時,把原因寫下來。事后看看,是否可以簡單改變一下環境來解決這類反復發生的事。
2、演練難題
可以通過扮演角色來教會孩子該做什么。我利用這種技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看,賈利安,”我說,“假設你是教師,我是你。”我們重新演練了當天發生在學校的一場師生爭執。通過改變角色,他了解到他本可以采取一種完全不同的態度,這同時也提醒我:讓孩子凡事都作出恰當的反應并不容易。
還有一次,鄰居的兩歲孩子把自己鎖進了廁所,孩子在里面嚇得又哭又叫,大人在外面急得團團轉。聽到這種情況,為了避免我3歲的兒子犯類似的錯誤,我把他帶進廁所,給他講怎樣從里面插上門及如何打開,經過幾天的反復演示,兒子就掌握了,以后從未犯過這樣的錯。
3、教會孩子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方法可以增加孩子的責任感,從而有效地對其行為產生影響。
也許你的女兒經常忘了在晚上把衣服放進柜子,反復提醒她的結果是母女失去和氣。與其給她寫一些愉快的提醒留言,不如讓她自己給自己列一張清單,寫上應該做到的事情。如果你的兒子總忘了倒垃圾,幫助他制作一個圖表,記錄他倒垃圾的那些天數,多數孩子在看到他們正在取得很大進步時都會感到很自豪,這會激勵他們更加努力。
4、懲罰要得法
當孩子調皮搗蛋時,家長通常會說:“回到你的房間去!”并把這作為懲罰。但事實上,臥室一般是孩子最喜歡呆的地方,特別是里面還堆滿了玩具。這樣,懲罰就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真正的懲罰就是讓孩子遠離刺激,嘗到懲罰之苦。
5、溫柔地堅持
精神保健專家有時利用手勢引導來幫助改變一個孩子的行為。比如,如果看到兒子正伸手從別人盤里抓食物,你就輕輕把他的手推回去,并告訴他:“這樣不好。”
可能你急著離開,而你的女兒卻花了好長時間還沒有梳好頭發。遇到這種情況,不要發火。用胳臂摟著她說:“寶貝。我今天有急事。在車里你可以繼續梳。”然后把她從鏡子前引開。此時,溫柔就是一把金鑰匙。如果太粗暴,你又回到了懲罰。
6、給孩子明確的信號
沒有明確的信號,孩子可能會惹麻煩。例如,有時你也許并不介意孩子闖進你的臥室;在另外一些時候,你可能認為這是世界上最令人討厭的事情。解決的方法是給孩子明確的信號,讓孩子知道,當門上貼著綠色的“OK”字樣時,他們是允許自由進入的。當門上貼有紅色的“STOP”,他們需要先敲門。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什么時候”某種行為是許可的。
7、多鼓勵少懲罰
我的幾個孩子都很喜歡幫我做家務,部分原因歸功于我有明確的激勵機制。賈利安現在已經12歲。開始時,我要求他每周無償做幾種家務活。除此之外,多干活我會付給他一定報酬的。后來沒有額外的活可干了,但他仍然能積極做好分內的事,并試圖做得更好。從這個意義上講,我給他付的錢對他未來的行為是一種很好的投資。
8、以身作則
著名的教育家馬卡連柯對家長說:“不要以為只有你們與兒童談話,教導他,命令他的時候,才是進行教育,你們生活中的每時每刻都是在教育孩子。”做家長的應隨時檢點自己的行為,有意識地在學習、品德等方面給孩子做出良好的示范。
很難設想,整天不讀書、不看報、不學習的父母,會培養出勤奮好學的孩子。如果孩子的父母蠻不講理、唯我獨尊、遇到不順心的事就大發雷霆,那么他們不管怎樣訓練,大概都無法把孩子調教成彬彬有禮之人。當你生氣時,你不可能理智地思考,甚至會忘了許多你原本知道的關于教育孩子方面的敏感問題。
媽媽在家怒吼孩子學習,我們該如何進行家庭教育問題
母親教育的重要性
母親作為孩子接觸時間最早、最長的關鍵人物,對孩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母親的性格、習慣、愛好乃至一個表情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孩子。
因此,母親的品質決定著孩子的未來,這話是一點沒錯的。每個人的生命直接來源于母親,母親的素質直接關系到孩子的素質的高低,品行的優劣,甚至事業的成敗。從十月懷胎到嬰兒的哺乳,從牙牙學語到蹣跚學步,一個人的身體素質如何,取決于母親的精心照顧;一個人的智力高低,取決于母親的啟蒙教育;一個人的品德好壞,取決于母親的教誨引導;一個人的為人處世,更取決于母親的言傳身教。常言道:一個好女人影響九代人
怎么對1歲的孩子進行培養?
1.正確對待不良行為
對寶寶的要求要合適
許多父母在對寶寶的態度上,常會出現兩種極端,都不利于寶寶身心健康的成長。一種即為溺愛,對寶寶百依百順,寶寶在家中不僅是小太陽,更是小皇帝。這樣會讓寶寶過分任性、自私。另一種卻是“棍棒教育”,對寶寶態度粗暴強硬,讓寶寶無時無刻不心驚膽戰無所適從,長此以往會使寶寶膽小、內向,并在他內心留下粗暴的陰影。還有一些父母在對寶寶的教育上往往很不明確,對寶寶的要求一時一個樣,也會讓寶寶感到困惑,易造成任性,應給寶寶立一些具體、明確、適當可行的規矩。規矩一經制定,不應輕易破例,要讓寶寶習慣對他的不合理要求和不正確行為要有所約束。
這時給寶寶立些規矩是必要的。寶寶已具有了初步的道德行為的判斷力,對于“對”與“不對”,“應該”與“不應該”,“可以”與“不可以”,只要大人耐心教誨,寶寶便會逐漸理解。規矩立后,不是死的,應與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失時機教育寶寶應該怎樣,不該怎樣等。規矩應多為正面要求,比如大人看見寶寶爬上高處,應說“快下來!”不要說“不能爬那么高”。正面的語言寶寶容易聽懂。規矩不要太多,否則會束縛寶寶的活動和智力的發展。
在實際生活中,父母及家中其他人如爺爺、奶奶態度要明確一致,否則寶寶不能知道他到底是錯是對,該做還是不該做。比如爸媽責備寶寶,但爺爺奶奶卻護著,這樣寶寶在爸媽面前可能很聽話,但在爺爺奶奶面前卻要發泄、胡鬧、任性。
父母應成為寶寶的榜樣
不要以為只有在你們和兒童談話的時候,才是教育兒童。事實上你們生活的時時刻刻,都教育著兒童……你們如何穿衣,如何和人談話,如何談論其他的人,你們如何歡樂和不快,如何對待朋友和仇敵,如何笑,如何讀報……所有這些,對兒童都有很大影響。
馬克思說:“為了孩子,我的舉動必須非常溫和和慎重。”
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成長、生活習慣、性格品質的形成和發展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孩子和父母具有天然的聯系,從咿呀學語到蹣跚學步都離不開父母,看到的是父母,聽到的也是父母。的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生的老師。
雖然1~2歲的寶寶模仿積極性很高,但他們對是非善惡卻無法判斷,所以父母怎樣,寶寶也是怎樣,如一些父母困惑“寶寶怎么會罵人呢?沒誰教他呀?”其實這都是寶寶跟大人學的,這位家長一定常罵人。正如俗話說的“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父母應以身作則,讓寶寶身心健康地成長,給寶寶創造出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培養寶寶良好的生活習慣,優良的性格品質。只有自己先做到做好了,寶寶才能跟著模仿。
2.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寶寶在1歲半以后,隨著寶寶發音器官的日趨成熟,寶寶說話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他能聽懂的詞也多了,一般寶寶在18~21個月時能掌握50多個詞語,到2歲時可掌握130個左右。有時在游戲、交流中,你還能聽到寶寶說出1個你從未專門教過的詞。這個詞可能是他對你說話的模仿,也可能是從其他地方學來的。
寶寶的語言能力從會說1個詞,逐漸出現2個詞的疊加,甚至3~4個詞的組合,慢慢地發生著質的飛躍,如會說“寶寶要睡覺”、“媽媽抱”等。寶寶開始逐步從*的言語習慣中來掌握語言的語法結構。逐步學會使用一些基本句型。但寶寶這時說的詞句仍主要是一些非常短的不連貫的語言,大人需結合寶寶的手勢、表情來判斷具體的意思。不僅詞匯量在增加,詞匯的種類也在增加。以前一般只會說常見的名詞、動詞,現在逐步增加了形容詞、副詞,如“大的”,“不”等。此外在發音上,寶寶也逐步準確,并且寶寶這時喜歡模仿大人發音,比如一首押韻的兒歌,你只要給他唱幾遍,他就會跟隨你唱出最后押韻的字。
說話的積極性是發展寶寶語言能力的契機,父母應抓住這一機會,將語言練習自然地穿插到日常生活中、游戲中。比如早上給寶寶穿衣時就可以教給他幾個詞或一兩句話,邊穿衣服邊練習,充分利用時間。或在和寶寶游戲活動中,比如外出逛動物園,可告訴他一些動物的名稱,如老虎獅子等有什么樣的特征,結合具體動物給寶寶留下較深的、具體的印象。還可以教寶寶唱兒歌。在和寶寶看圖畫書、講故事中,大人可一邊講,一邊問寶寶一些簡單的問題,或讓寶寶復述一段簡短的故事。寶寶有時還會一個人在玩玩具時自言自語,嘰嘰咕咕個不停,但你又聽不清他具體說什么,這是一種非交流性質的語言,寶寶原本也沒打算說給誰聽。這時大人可以不打斷寶寶,讓他自得其樂,也可以加入和寶寶對話交流,但注意要圍繞寶寶本來的話題,一般是寶寶正在玩的游戲或玩具。
只要父母認真想想,生活中處處有語言,處處也都存在發展語言的機會,但要注意教寶寶的話,應結合寶寶的情緒和興趣,讓寶寶在學習語言中感到樂趣,自然主動地學習。而不是刻意地、枯燥地學習,否則寶寶會一點興趣與熱情都沒有,在你教他說話時不積極主動地與你配合。而且,大人在教寶寶說話時一定要有耐心,不要動不動就批評寶寶,在寶寶遇到困難時要耐心幫助。當寶寶取得進步時應及時鼓勵,在愉快的情緒下,潛能才會得到很好發揮。與寶寶的對話中,大人應盡量用規范的語言。不要重復寶寶錯誤的兒語,而應逐漸地糾正過來。對寶寶的錯誤發音更不要加以模仿、嘲笑,而應及時糾正。這樣寶寶說話的積極性就得到了很好的發揮,培養寶寶大膽說話的好習慣。
3.培養全面發育
1歲左右的孩子,各方面較前都有了進步,不能再只讓孩子玩玩彩球、彩帶,搖搖嘩啦棒了。這時教育的重點應放在接觸生活實際,了解周圍環境,發展認人識物的能力、獨立行走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上。
1歲左右的孩子能站立了,但行走還不夠穩,這時可以給孩子買幾樣帶輪的帶響的玩具。如學步車、小推車、一拉就叫的小木鴨等,以提高孩子學走路的興趣。在這一階段孩子視野開闊了,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各類事物都比以前增加許多,但記住的還不多,會說出來的就更少了。因此需要大人反復地教,把玩具或某種東西放在他的面前,告訴他這個東西叫什么,是做什么用的,鼓勵孩子說出來。如在吃飯前把桌子放好,再擺上吃飯用具筷子、勺、碗等,教孩子認識,再結合可口的飯菜,能很快增加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這樣孩子學起來容易,如果拿一些很抽象的詞教孩子,沒有實物,孩子不易接受。
1歲以后,家長要幫助孩子學會認識事物,可以到動物園看看各類動物。周歲左右的孩子,對一些事物非常喜歡,不但想看,而且還想摸。家長可讓他摸摸家養的貓、兔、小鳥,但不要用動物嚇孩子。
在實際生活中還有許多知識,需要家長認真堅持教孩子,比如,孩子每天吃水果之前,家長可把蘋果、梨、香蕉、橘子等水果拿給孩子看,給他講其形狀、顏色、味道等,然后再給孩子吃。另外,還可以給孩子選購一些嬰兒畫冊,要內容簡單、色彩鮮艷、圖形較大的,一邊看一邊講給孩子聽,時間不能太長,一般5~10分鐘即可。在孩子學走路的過程中,免不了要摔跤,有時還把衣服弄得很臟。父母不要責怪孩子,要鼓勵孩子,讓他自己站起來,不要怕,要勇敢地繼續往前走。在教孩子早說話得不要操之過急,慢慢來,更不要哄嚇。因為學習說話并不是教得多學得就多,這要靠語言中樞神經的發育逐步成熟。當然,如果到了語言中樞發育成熟階段,沒有人教孩子說話,他也不會說話的,如果教孩子說話過于著急,甚至恐嚇,容易使孩子形成“口吃”。
這么大的孩子,可以與大人玩簡單的游戲了,孩子們都愛玩捉迷藏,一旦捉到,孩子會高興得直叫。也可以把玩具藏到不易找到的地方,讓孩子去找,他會很認真地尋覓“狗熊哪去了?”“汽車放在哪啦?”他會東轉轉、西瞅瞅,經過自己的努力,終于找到了,他會表現得極為高興,連喊帶叫。這些令孩子愉快而有趣的游戲可以鍛煉孩子的智能和身體感覺,體驗空間的位置,這是發展孩子空間知覺的重要方法。
1周歲的孩子,手更加靈活了,不但能拿住東西,而且還能松開,這也是一大進步。還能用拇指和食指準確地捏取大米或線繩,能把一塊積木搭在另一塊積木之上,還會把小玩具塊放在小桶里收起來。
在這一段時間,還要訓練孩子獨自站立、蹲下、邁步及走路。在冬季,室內要盡量安排出寬敞安全的活動區,注意將花盆、熱水瓶、火爐放好,注意電插孔要封好,防止碰、燙著孩子,防止孩子小手放進插孔內觸電。天氣好時,最好在室外活動。
4.訓練動作功能
模仿動物舉止與叫聲,發展語言能力,鍛煉運動的平衡能力。
從動物圖片上,找到他喜歡的圖卡。如小狗、小貓、小雞、小鴨、小羊等。可以給他講故事、唱兒歌,一邊講,一邊讓孩子出示圖片。如:
小雞唱歌嘰嘰嘰,
小鴨唱歌嘎嘎嘎,
小狗唱歌汪汪汪,
小羊唱歌咩咩咩,
小貓唱歌喵喵喵。
一邊說還可以一邊做動作,這樣反復游戲后,再讓寶寶模仿動物的叫聲和動作。
培養寶寶勇敢進取的精神,鍛煉平衡技巧能力。
在兒童游樂場,找一約有*腰高的小滑梯,大人從側面將寶寶抱上滑梯,再扶著他從上面慢慢滑下來。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寶寶就會自己玩耍了。
請你就子女的教育向父親提出兩條建議
當孩子做錯事時,做父親的應與孩子多溝通,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多一些鼓勵,少一些訓斥和暴力行為,因為訓斥和暴力只會使孩子喪失自信,越來越糟。
父親應對孩子言傳身教,做好孩子的楷模,言出必行,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都會被孩子模仿的淋漓盡致,孩子有了較好的品行,各方面的表現也就會自然優秀,當然學習也就不用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