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化陪游服務”在年輕群體中逐漸流行,因其滿足了個體化和隱秘性的旅行需求。然而,這一行業中的許多從業者都是個人兼職,其服務水平差異顯著,甚至因缺乏導游證或非旅行社指派而被視為“非法”。
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消保委)在其官方公眾號上發布文章,指出“個性化陪游服務”正處于探索階段,應當采取審慎包容的態度,并及時進行引導和監管。建議相關部門制定具有指導意義的政策,明確界定“陪游”服務行為,制定服務標準,以規范行業發展。
“個性化陪游服務”是陪伴式服務的一種形式。根據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2021年對1535名青年的調查,超過半數的受訪者曾體驗過陪伴式服務,其中90后和00后的比例更高。大部分受訪者認為這些服務對他們有所幫助,其中61.4%的人認為陪伴式服務的興起與年輕人社會融入度不高、容易感到孤獨有關。
“個性化陪游服務”不僅提供固定線路,還接受定制。與跟團游和自助游相比,它結合了自由行的靈活性和解決旅行規劃問題的能力,甚至還能提供情感支持。然而,根據《旅游法》的規定,導游和領隊在從事業務活動時必須佩戴導游證,且須接受旅行社的委派,不得私自承攬業務。但許多“個性化陪游服務”提供者并不具備導游資質,多為兼職,與游客通過社交媒體溝通,缺乏書面協議。部分陪游甚至無法提供基本的講解服務,缺乏應急技能,無法應對突發事件。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文化和旅游大數據研究院執行院長鐘櫟娜指出,“個性化陪游服務”雖然提供了更靈活的行程和更本地化的服務,但往往缺乏規范保障,主要是口頭協議,難以制衡違約行為。此外,許多陪游缺乏資質審核,游客信息存在泄露風險,甚至可能涉及灰色服務。
江蘇省消保委建議,盡管“個性化陪游服務”與傳統導游業務存在差異,需要深入探究是否可以直接應用規制導游業務的法規,但無疑需要進一步規范。消保委建議相關部門加強管理,制定具有指導意義的政策,明確服務行為,提高準入門檻,強化從業者資格審核,提高服務的規范性和安全性。
同時,旅游行業應加強對“個性化陪游服務”的正向引導,提供必要的從業培訓。從業人員應堅守契約精神,提供高質量服務,并做好應對突發狀況的準備,確保消費者的人身安全和旅游體驗。消費者在選擇此類服務時,應盡量通過正規旅游平臺或旅行社進行定制,查看導游資質證書,并簽訂詳細的書面合同,以保障自身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