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是一種大規模的強烈冷空氣活動,它的主要特征是急劇的溫度下降和強勁的風力,同時,還可能伴隨著雨雪、雨凇和霜凍等天氣現象。但并非所有的冷空氣活動都能被稱為寒潮。
根據《冷空氣等級》的國家標準,只有當某地在冷空氣過境后的24小時內氣溫下降達到8℃,或48小時內下降10℃,或72小時內下降12℃,并且日最低氣溫降至4℃以下時,這樣的天氣過程才能被定義為寒潮。寒潮天氣通常在秋季末到次年春季初出現,最早可能從9月下旬開始,最晚則可能持續到次年的5月,而在每年的3月和10月、11月,寒潮活動尤為頻繁。
那么,寒潮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由于地球不同緯度地區接收到的太陽輻射量存在差異,北極和西伯利亞等高緯度地區接收到的熱量相對較少。在冬季,北冰洋地區的氣溫經常低于-20℃。這些區域上空會聚集大量的冷空氣,形成強大的冷高壓氣團。在適當的大氣環流條件下,這些冷高壓氣團會向南移動,從而形成我們所知的寒潮。
當寒潮來臨時,我們除了要及時增添衣物以保持溫暖,避免受凍外,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老年人、體弱者以及患有心血管疾病、哮喘等疾病的人群對氣溫變化較為敏感,因此應盡量避免外出。如果需要外出行走或駕車,應避開被冰雪覆蓋的道路,以防路滑發生意外。同時,我們還應加固易受大風影響的室外物品和臨時搭建物。在使用煤爐取暖時,要保持房間的通風,以防一氧化碳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