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遍認知中,“老人機”被視為功能單一、僅供通話與短信服務的設備,其使用相對安全無害。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簡單。
近期,江蘇常州的一起案件揭示了老人機背后的安全隱患。不少老人機在用戶未主動開通任何增值業務的情況下,卻遭遇了自動訂購增值服務并被扣費的情況。警方介入調查后發現,這些手機均被一款代碼遠程控制,導致全國范圍內98萬部手機遭受了不明扣費,總金額高達500余萬元。那么,這背后的黑手是如何伸向老人機的呢?
2023年2月,常州金壇區的警方接到了多起報案,稱當地老人機在未開通增值業務的情況下,每月產生額外的扣費。受害人家屬姚先生反映,其母親的老人機在充值后不久便又欠費,且話費消耗異常。
警方迅速行動,通過數據分析追蹤發現,金壇區就有50多部老人機被非法遠程控制,并自動訂購了增值業務。這些手機的網絡數據指向了一臺位于深圳的服務器。
警方立即前往深圳,將服務器控制人歐陽某某等人抓獲,并提取了服務器數據,及時關閉了服務器。隨著調查的深入,警方發現全國范圍內有98萬部手機遭遇了類似情況,涉案金額高達565萬元。
那么,不法分子是如何實現遠程控制老人機扣費的呢?據檢察官介紹,歐陽某某購買了一款手機增值服務代碼,并將其植入老人機中。通過服務器遠程發出指令,他可以偷偷扣取用戶話費。由于老人機主要通過短信訂購扣話費的方式支付,沒有便捷的掃碼支付功能,因此成為了犯罪分子的目標。
歐陽某某還結識了某科技公司手機主板開發的負責人熊某,利用這一機會將增值服務代碼寫入老人機主板中。這些被篡改的手機最終流入市場,成為他們非法獲利的工具。
歐陽某某并不滿足于此,他還找到了經營手機增值服務代理及軟件開發的網絡公司負責人毛某,利用毛某的代理商資源,通過服務器后臺向老人機發出指令,暗中扣取話費。
最終,歐陽某某、熊某等人因涉嫌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罪被刑事拘留。經法院審理,他們因盜竊罪被分別判處有期徒刑和罰金。被告人提出上訴后,常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這起案件再次提醒我們,即使看似簡單的老人機也可能存在安全隱患。用戶在購買和使用時應保持警惕,確保個人信息和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