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冷的冬日,不少人都有過手腳冰涼的體驗,其實,這是身體開啟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當皮膚敏銳捕捉到 “寒冷信號”,血管便會迅速做出收縮反應,確保血液優先為心肺等核心器官 “保駕護航”,流向四肢的血液相應減少。再加上手腳部位脂肪儲備少,保暖能力本就遜色于身體其他部位,手腳發涼也就不足為奇了。通常情況下,只要進入溫暖的室內,這種冰涼感便會逐漸減輕乃至消散。
從中醫理論剖析,手腳冰涼屬于閉證范疇,所謂 “閉”,意味著氣血運行不暢。當外感寒邪,侵襲肝脈,會致使氣血虧虛,四肢得不到充分滋養;又或是自身陽氣虛弱,無力制約陰寒之氣,使得手腳難以溫熱。
西醫視角下,手腳冰涼的誘因大致有五類:其一,衣物穿著單薄,保暖不足;其二,神經末梢循環出現障礙,影響血液的順暢流通;其三,女性激素水平波動,這常使皮下血管收縮,血液流量隨之減少,不少女性深受其擾;其四,身患疾病,像雷諾病、多發性大動脈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等,都會干擾血液循環;其五,精神壓力過大,長期心神不寧、過度操勞,使得神經系統功能紊亂,進而引發手腳冰涼。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浦東分院內科主任、主任醫師倪偉指出,現代醫學研究發現,手腳冰涼與心臟血管狀況緊密相連。心臟作為血液循環的 “動力泵”,將富含氧氣的血液輸送至全身各處,氧氣經代謝產生熱量,溫暖手腳。然而,一旦心臟功能衰弱,無法將血液有力地推送至肢體末梢;或是體內血液總量不足,血紅素、紅血球含量偏低;又或是血管發生堵塞,再加上發燒、感冒等因素干擾大腦中樞神經對血液循環的調控,都極易導致手腳冰冷。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教授趙艷談到,肝郁同樣會造成手腳冰涼。肝主疏泄,一旦肝郁氣滯,氣機就如同擁堵的交通,氣血無法在體內暢行無阻地輸布,恰似熱水在堵塞的管道中難以流動,熱能難以抵達四肢,因而手腳冰涼,可患者自身卻未必感覺寒冷,甚至面部還會呈現泛紅狀態。
臨床觀察發現,甲狀腺功能減退、低血壓、竇性心動過緩以及貧血等病癥患者,常常伴有手腳冰涼癥狀。這些疾病讓身體陷入低代謝困境,還可能引發性欲減退、加速衰老、須發過早變白、脫發、思維遲緩等一系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