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已悄然而至,人們或許已經注意到,公歷這一年有365天,而緊接著的農歷乙巳蛇年卻長達384天。這一差異背后的原因,與公歷和農歷的置閏規則息息相關。
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科普主管王科超介紹,現行公歷屬于陽歷體系,以一回歸年(太陽連續兩次經過春分點的時間間隔)為基準,其平均長度約為365.2422天。由于這一長度并非整數,公歷因此設立了平年和閏年制度:平年365天,而能被4整除的年份則為閏年,擁有366天,但整世紀年必須能被400整除才能被認定為閏年,這便是“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再閏”的規則。
相比之下,我國傳統的農歷則融合了陰陽兩歷的特點,既考慮了月亮圓缺變化的周期,也兼顧了回歸年的長度。一個朔望月的平均長度約為29.53天,因此農歷月份分為大月(30天)和小月(29天)。一個農歷平年包含12個月,長度在354至355天之間,這比一個回歸年少了大約11天。
為了彌補這一時間差,并使農歷年份與四季保持一致,農歷歷法中引入了閏月制度。閏月的設置與節氣緊密相關,具體而言,冬至后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朔望月會被確定為閏月。中氣是指二十四節氣中偶數序列的12個節氣,如雨水、春分、谷雨等。因此,一個農歷閏年包含13個月,長度約為384天。大約每19個農歷年中,就有7個是閏年,這就是“十九年七閏”的由來。
回顧過去與未來,公歷2024年是閏年,全年366天;而農歷甲辰龍年則是平年,僅有354天。到了2025年,情況逆轉:公歷成為平年,擁有365天;而農歷乙巳蛇年則因閏六月的加入,全年長達384天,比公歷年多出19天。這一現象生動地展示了公歷與農歷在置閏規則上的差異及其導致的年份長度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