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醫院時,小楊沒有任何癥狀,只是突然想到患白血病去世的父親,打算求個心安。結果,血常規的某個指標稍稍偏離了正常范圍,從此,他就停不下來了。他開始反復求證一個事實——自己沒有血液病。
那段時間他正在實習,原本只掛周末的號,后來演變成工作日請假去看,最后假也不請了,午休時直接打個車到醫院,兩三個小時后再回來。血常規查了四五次,又做了不止一次的全身B超,檢視各個部位的淋巴結。他把報告拿給不同的專家看,都說沒什么問題。走出診室,焦慮似乎平息了,但不消幾日又卷土重來。從高三起就是醫院的常客,做遍了各種檢查。
事實上,小楊的擔憂并非無中生有。他曾經歷過親人離世的悲痛,這讓他對未來充滿恐懼。此外,小楊從小就被認為體弱多病,這也加劇了他對自身健康的擔憂。然而,這些因素并不能成為過度擔憂和頻繁就醫的理由。
小楊這種行為其實就是疑病癥的表現,疑病癥是一種心理障礙,患者往往對自己的健康狀況產生過度擔憂,即使檢查結果正常,也無法消除他們的疑慮。專家建議,疑病癥患者應及時尋求心理專業人士的幫助,通過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改善心理狀況,減輕過度擔憂帶來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