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鄭女士遭遇了一個由智能防盜門引發的“鎖”事煩惱。她家的門朝右開,但每次用右手開門時,都會因為門把手設計不當而磕到手,導致她不得不小心翼翼,以免新做的美甲受損。
鄭女士的經歷并非個例,許多消費者在線上平臺反映,智能防盜門雖然帶來了便捷,如“一掃即開”、語音提示、智能家居聯動和遠程開門等功能,但設計上的問題卻讓住戶的手指頻頻受傷。尤其是兒童,更容易因為門把手與門框距離過近而遭受傷害,輕者導致脫皮紅腫,重者甚至可能手指骨裂或骨折。
為何智能門會“咬”手?觀察鄭女士家的門鎖可以發現,室內一側的把手是一個長方形的金屬塊,開關門時需要手搭其側,環握發力。鄭女士表示,她在購買智能防盜門前,對智能門鎖的掃描解鎖功能做了充分的研究,卻未曾料到會在門把手上“栽跟頭”。她已聯系門鎖安裝師傅,得知該智能防盜門存在設計缺陷,可以考慮更換橫向按壓式把手的電子鎖或重新選擇防盜門進行安裝。
記者在市場走訪中發現,智能防盜門有全自動和半自動兩種智能鎖配置。全自動智能鎖在驗證指紋或密碼后,無需按壓把手即可開門或關門;而半自動智能鎖則需要按壓把手來完成開關門動作。
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安防檢測中心的專家戴學嶸解釋了全自動智能防盜門的開鎖原理,即鎖具識別指紋后,智能防盜門直接驅動電機使鎖舌縮回,從而打開門。然而,問題出在把手到門框的距離上。由于大多數電子鎖都使用了常規機械鎖體的把手位置設計,其到門框的距離只有60毫米,這限制了把手中心到門扇邊緣的最大距離。
同時,智能電子鎖采用垂直把手設計,使得把手與門框的距離更近。再加上標準規定門框和門扇搭接寬度要在15毫米以上以防止撬竊工具進入,這使得把手與門框的距離進一步縮短。當使用靠近門框一側的手開門時,若手指的伸直或彎曲狀態不到位,就很容易被夾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