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盛夏之際,朱女士在上海浦東新區的金鼎首府小區,斥資近千萬元購入了一套夢寐以求的130平米“樣板房”,并額外支付了高達117萬元的軟裝費用,滿心期待能享受“即買即住”的便捷。然而,當交房日來臨,現實卻給了她一個不小的“驚喜”。
據朱女士提供的《軟裝交付清單》顯示,這套價值不菲的居所內配置的家具總計不過14件,且品質與預期相去甚遠,更令人詫異的是,這些家具竟無一附帶品牌標識、質量證書及保修單據,顯得異常簡陋。
利用現代科技的便捷,朱女士通過電商平臺識圖功能,逐一比對家中家具的市場價格,結果令人咋舌:從數千元的斗柜到幾百元的床頭柜,所有家具的總價值估算下來,竟不足三萬元,與她所支付的軟裝費用相去甚遠。更令人不安的是,朱女士并非個例,同批購買“樣板房”的幾位業主也遭遇了類似情況,他們紛紛要求開發商提供詳細的家具采購清單,并強烈要求退還其中的巨大差價。
針對這一事件,上海創同律師事務所的資深律師孫磊先生接受了采訪,并給出了專業見解。孫律師指出,要界定開發商是否存在欺詐行為,需深入剖析合同條款及實際履行情況。若合同中明確規定了家具的品牌、品質或價格等具體細節,而開發商未能兌現承諾,或存在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行為,則欺詐嫌疑無疑。反之,若合同內容含糊,未對家具的具體規格、品牌等作出明確約定,那么僅憑現有情況難以直接判定開發商構成欺詐。
在此背景下,孫律師提醒廣大消費者,在購房尤其是購買附帶裝修或軟裝的房產時,務必仔細閱讀合同條款,確保所有重要事項均有明確記載。同時,保留好所有相關憑證,以便在權益受損時能夠及時、有效地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對于朱女士及類似遭遇的業主而言,通過法律途徑尋求公正解決,或許是目前最為可行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