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晚上9:30,未完成的作業可暫停”——廣西南寧一所小學近日實施的新教育規定,在家長群體中激起了熱烈的討論。
根據這項新規定,學校明確要求學生在每晚9:30之后停止做作業,以確保他們有足夠的休息時間。即使作業未能完成,學生第二天也不會受到老師的責備。學校方面表示,此舉的目的是為了保障學生的睡眠和身心健康。
然而,這一被稱為“作業熔斷機制”的規定引發了家長們的不同看法。有些家長對此表示贊賞,認為這可以減輕學生的學業壓力,讓他們有更多的休息時間。另一方面,也有家長擔憂,這種做法可能只是治標不治本,甚至可能將教育壓力從學校轉移到了家長身上。
記者經過資料查詢發現,南寧并非首次提出作業熔斷機制。近年來,包括安徽、江蘇、浙江、山東等地的多所學校都在嘗試實施類似的措施,以減輕小學生晚上的作業負擔。
但是,“作業熔斷機制”這種一刀切的做法,可能并不適用于每一個學生。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不成家庭作業,其原因可能多種多樣,比如作業布置不合理、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或是有些學生故意拖延。
因此,簡單地采用熔斷機制可能過于片面,不符合教育問題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我們需要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應對,而不是簡單地采取一刀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