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榴蓮產區掛果面積逐漸增大,國產榴蓮產量也在穩步提升。然而,與東南亞等傳統優勢產區相比,我國的榴蓮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盡管如此,國產榴蓮的萌芽生長,已讓“榴蓮自由”的夢想逐漸照進現實。
近日,榴蓮降價成為市場熱點。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榴蓮一斤10元”的標語,引發消費者廣泛關注。然而,記者走訪市場發現,降價的主要是進口榴蓮,國產榴蓮在市場上仍較為鮮見。一位水果店老板坦言,目前本地產的榴蓮數量極少,品質也不穩定,市場售賣還是以進口榴蓮為主。
自2017年以來,我國榴蓮進口量穩居全球首位。高進口量的背后,是龐大的市場需求。匯豐銀行發布的報告顯示,全球榴蓮需求同比激增,其中中國市場占據了絕大部分份額。如此龐大的消費潛力,為東南亞榴蓮進入我國市場提供了廣闊空間。泰國、越南等世界主要榴蓮生產國紛紛擴大種植面積,以便大規模供應中國榴蓮市場。
今年,越南榴蓮的大量進口成為影響榴蓮價格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越南榴蓮種植成本較低,且市場上以數量和重量為第一考慮要素,導致整體價格較低,進而拉低了國內榴蓮市場價格。然而,這也并未影響消費者對國產榴蓮的期待。
我國榴蓮引種已有70多年歷史,但實生榴蓮結果周期長,甚至不結果,導致榴蓮在我國引種后一直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直到2018年,我國開始大規模引進榴蓮嫁接苗種植,榴蓮產業才逐漸在海南等地發展起來。目前,海南榴蓮種植面積已達數萬畝,掛果面積也在逐年擴大。然而,與龐大的市場需求相比,國產榴蓮產量仍然微不足道。
為了推動榴蓮產業發展,海南省出臺了多項政策措施,支持榴蓮全產業鏈培育發展。在科研方面,海南省農業科學院熱帶果樹研究所、三亞研究院熱帶優稀果樹創新團隊等科研機構積極開展榴蓮種植技術研究,突破矮化種植技術等關鍵難題,提高榴蓮產量和品質。同時,海南優旗等龍頭企業也在榴蓮種苗引進、標準化種植、數字農業技術應用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在種植模式上,海南優旗等企業創新采用套種模式,利用不同樹體的高度進行適度遮陽、降溫、增濕,確保綠植全覆蓋,減少雨季水土流失,增加土壤透氣性和有機質含量。這種“以短養長”的種植模式不僅提高了榴蓮的幼樹種植成活率和年生長量,還能增加果農收入,減少前四年榴蓮無果、果農無收入的壓力。
此外,國產榴蓮在品質上也具有獨特優勢。由于可以實現“樹上熟”,國產榴蓮在成熟度和新鮮度上要比東南亞榴蓮更有保障。這種稀缺性和高品質支撐了國產榴蓮的高價格,但同時也為其未來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然而,要想實現“榴蓮自由”,國內榴蓮產業還需持續發力。馮學杰等專家建議,要繼續選育符合中國自身生態特點的榴蓮品種,合理規劃種植區域,避免盲目性種植;要加強關鍵技術研發,逐步擴大種植面積,持續提高榴蓮的產量和品質;要打造自主榴蓮品牌,著力提升冷鏈物流及保鮮加工能力;要建設保障榴蓮產業全鏈條發展的科技創新鏈和成果轉化鏈,引導榴蓮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初生的國產榴蓮正在萌芽生長。隨著政策的支持、科研的突破和企業的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國產榴蓮將逐漸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讓“榴蓮自由”不再是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