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國家文物局在位于海南的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舉辦了一場“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的工作會議,會上詳細介紹了兩處新近發現的沉船遺址考古成果。
據考古調查顯示,這兩處遺址狀態保存得相對完好,且其年代已經得到了較為明確的界定。這一發現被認定為我國深海考古領域的一個里程碑,同時也被認為是世界級的重大考古發現。
通過詳盡的考古調查,已經確認,一號沉船遺址主要由船體以及大量有序堆疊、整齊碼放的船貨組成。相對而言,二號沉船遺址的核心區域則主要是排列有序、堆疊整齊的原木,此外還發現了少量的陶瓷器和鉛錫器。
據記者進一步了解,一號沉船遺址中,已經發掘出了超過10萬件的陶器、瓷器、銅器、鐵器以及竹木器等各式文物。在三個階段的調查中,共提取出了包括青花、青釉、白釉、青白釉、琺華等各類瓷器,還有醬釉陶器和銅錢等共計890件(套)文物。而二號沉船遺址中,則提取出了包括原木、瓷器、陶器、蠑螺殼、鹿角等在內的38件文物。
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的研究館員宋建忠解讀說:“一號沉船裝滿了準備外銷的陶瓷器,而二號沉船則裝載了從海外運來的木材,我們推測這兩艘沉船都是屬于民間的私人貿易商船。”他進一步推測,一號沉船的始發港可能是廣東或福建的某個沿海港口,其目的地可能是貿易中轉站馬六甲;而二號沉船則可能是在馬六甲裝載了原木,然后返回廣東或福建的沿海港口。
宋建忠還強調:“這兩處沉船遺址非常生動地再現了明代中期海上貿易的繁榮情況。一號沉船中的琺華器和二號沉船中的烏木,都是沉船考古中的首次發現。這些珍貴的文物都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活動的重要證據,同時,也為研究中國的航海史、海洋貿易史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領域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