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疾控局曾表明,中國的新冠疫情一直保持著一種“低水平波浪式的流行態勢”。這種態勢與全球新冠的流行浪潮相似,不是劇烈的大海嘯,而是相對平緩的小山峰,對社會的影響也相對較小,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院教授、病毒學家金冬雁于5月14日在接受新聞采訪時也表達了相同觀點。
近期備受關注的KP.2,是新冠病毒奧密克戎JN.1變異株的一個重要亞分支。它具有較強的傳播力,并在全球范圍內的占比逐漸上升。在某些國家,KP.2的流行程度已經達到了10%~30%。正因為其傳播性的增強,世界衛生組織已于5月3日將其列為需要密切監測的變異株。
然而,據我國國家疾控局透露,目前尚未有證據顯示KP.2的致病力和免疫逃逸能力相較于當前主流的JN.1變異株有顯著的改變。而且,之前的研究已經表明,無論是既往的感染歷史,還是接種含有XBB成分的疫苗,都可以為人們提供對JN.1變異株的交叉免疫保護。同時,特異性抗病毒藥物對這類病毒依然具有療效。
自去年開始,經過了BF.7、EG.5、XBB等多個變異株的流行后,JN.1系列從今年起逐漸成為我國的主導變異株。目前,我國境內最為流行的變異株前三位分別是JN.1、JN.1.16和JN.1.4。盡管KP.2在全球的占比有所上升,但在我國每周報告的本土病例中,其占比仍維持在0.05%~0.30%的極低水平。
經過專家的深入研判,他們認為,鑒于KP.2在我國本土病例中的極低占比,以及JN.1引發的疫情已經降至較低水平,KP.2在短期內不太可能成為我國的主導變異株,也不太可能觸發新一輪的感染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