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轉磨上流瓊液,煮月鐺中滾雪花。瓦罐浸來蟾有影,金刀剖破玉無瑕。”價廉物美、利口養生的豆腐,是一道占據了中國人餐桌2000多年的傳統食材。類似《詠豆腐》(明·蘇平)中這樣贊美豆腐如瓊似玉的詩句,自古就有很多。
煙火人間,美味長存。一道尋常的豆腐,不僅蘊含著傳統飲食智慧,也濃縮著很多現代營養密碼。食用豆腐,到底還有多少學問是您不知道的?
選豆腐:4個指標判優劣
選擇顆粒飽滿的黃豆,浸泡、磨漿、過濾,然后煮漿、凝固、成型。傳統的豆腐制作技藝,雖然簡單,卻能創造傳奇。就像蘇東坡說的那樣——“煮豆作乳脂為酥”。
和我們今天做豆腐大都只選擇黃豆(也就是大豆)不同,古人做豆腐,往往不拘泥于豆子的種類。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豆腐之法,凡黑豆黃豆及白豆綠豆之類皆可為之”。
選購豆腐的時候,消費者可以結合自身需求,重營養的可以選鹵水豆腐,求口感的可以選內酯豆腐。
挑選豆腐有很多訣竅,提醒消費者留意以下4個指標:
顏色:新鮮豆腐多呈乳白色或微微發黃,濕潤狀態下,豆腐表面光澤感較好;如果顏色偏深,甚至有發黑發紅現象,說明豆腐不新鮮,或制作時存在衛生等方面的瑕疵。
切口:優質豆腐切面平整,不會散碎。如果切面粗糙不整齊,內部結構不均勻,有時嵌有雜質,且質地松散,易破碎脫落,說明這種豆腐可能放置較久甚至變質。
彈性:優質豆腐質地細膩,且不粘手。用手按壓,會感覺到微弱彈性;劣質豆腐彈性較差,摸起來粘手。
氣味:優質豆腐聞起來有豆腐特有的香氣;普通豆腐香氣不明顯;劣質豆腐有豆腥味、餿味等不良氣味。
此外,如果是盒裝豆腐,一般來說,好的盒裝內酯豆腐,盒內無空隙,拿在手里搖晃,無晃動感。其表面平整,無氣泡,不出水。
食豆腐:合理搭配有營養
“蔬盤慣雜同羊酪,象箸難挑比髓肥。”豆腐含豐富的優質蛋白和人體必需的多種微量元素,素有“植物肉”的美稱。北宋陶穀撰寫的《清異錄》中有“邑人呼豆腐為小宰羊”,足以說明人們對豆腐營養的看重。
豆腐的烹飪手法很多,煎炒烹炸燜煮燉,無論哪種方式,都能料理出美味;豆腐還是種百搭的食材,可以和蔬菜、肉類、河鮮、海產等不同的食物搭配。
據程景民教授介紹,豆腐找對了“搭檔”,可以幫助人體更好地吸收其中的營養成分。一般來說,搭配肉類,有助于增加蛋白消化吸收率;搭配蛋黃或血豆腐,可以促進鈣的吸收;搭配海帶或紫菜,能幫助補充人體流失的碘;搭配青菜、木耳,則可增加免疫力、預防便秘。
除了科學搭配,食用豆腐也需講究科學:
首先,應注意適量食用。豆腐的熱量不算太低,且不同類型的豆腐熱量差異也較大。按照我國食物成分表,每100克內酯豆腐、南豆腐、北豆腐的熱量分別為50千卡、87千卡和116千卡,而同樣重量的米飯為116千卡。所以,對于喜歡食用豆腐而又很注重熱量攝入的人來說,既需要注意選擇合適的豆腐,也需要注意控制攝入量。
中國營養學會建議,每人每天應攝入15—25克大豆或相當量的豆制品。25克大豆相當于72.5克北豆腐、140克南豆腐、365克豆漿、55克豆腐干、40克豆腐絲和175克內酯豆腐的量。
其次,應關注食用豆腐的健康風險。一般來說,健康的人多吃些豆腐大都無礙,但如果是痛風、高尿酸血癥和腎結石病患者,則應考慮限制豆腐等豆制品的攝入量。
第三,如果想做小蔥拌豆腐這樣的涼拌菜,建議加工前要先高溫加熱,然后再放涼。程教授強調說,無論散裝豆腐還是盒裝豆腐,最好都要這樣做。特別是散裝豆腐,盡量不要直接涼拌食用,以免胃腸道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