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癥是常見的心理疾病,被定義為一種情緒障礙,主要臨床特征為連續且長期的心情低落。《柳葉刀》世界精神病學協會抑郁癥委員會表示,抑郁癥已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全球健康危機,全球發病率約為5%,年輕人為主要患病群體。而在新冠大流行的背景下,全球范圍內新增抑郁癥患者人數激增。
2020年6月,JAMA一項研究表明,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美國群眾的抑郁程度顯著增加,抑郁癥狀相較以往高出3倍以上。2020年8月,英國統計局曾發布一項針對35000名成年人的統計數據,數據顯示從實施“居家隔離”措施以來,截至當年六月,19.2%的人群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抑郁癥狀,而在疫情之前,這個數字僅為9.7%;抑郁患者致殘比率也大大增加,由27.%增加到35%,整整多出7.5個百分點。
(AmericanPsychiatric Association,APA)定義,臨床癥狀表現為患者持續最少兩周的新發或持續惡化的壓抑心情,表現為食欲改變、體重波動、睡眠質量降低、自殺意圖強烈等。產后抑郁癥(Postpartum Depression,PPD)是指產婦分娩后出現的抑郁障礙,一般在產后6周內第一次發病,臨床表現為悶悶不樂,興趣減退、精力不足等,是女性最為常見的精神障礙類型。
目前主要治療手段有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和物理治療。作為治療抑郁癥的有效手段,心理治療一般適用于輕度抑郁癥患者;而對于重度抑郁癥患者和持久性抑郁障礙患者,則應采取心理療法和藥物治療相結合的方式。關于抑郁癥的誘病因素,最主流的假說是該疾病由單胺類神經遞質功能紊亂引起,由于抑郁癥的發病多與5-羥色胺(5-HT)、去甲腎上腺素(NE)、多巴胺(DA)等神經遞質和受體異常有關,絕大部分抗抑郁的藥物也是作用于這些神經遞質和受體發揮療效的。鑒于藥物治療在重度抑郁癥患者的治療中至關重要,眾多科研人員始終致力于研發出效果更佳的抗抑郁藥物。
2月16日,渤健(Biogen)和SageTherapeutics(以下簡稱Sage)聯合宣布Zuranolone治療MDD患者的CORAL研究到達主要終點,顯現出對抗抑郁癥狀的快速療效,在2周療程的第3天便觀察到了相比安慰劑更明顯的療效,有望成為MDD和PPD的一種新型治療模式。雙方計劃在2022年下半年向美國FDA提交用于治療MDD的新藥申請,2023年上半年提交用于治療PPD的另一申請。
對比以往抗抑郁藥品,Zuranolone優勢何在?要知道早在2019年3月19日,全球首個治療產后抑郁的新藥Brexanolone獲得FDA批準上市,實現了PPD治療藥品零的突破。
與Brexanolone相比,Zuranolone具有相同的作用機制,但是優化了針對突觸和突觸外GABA受體的選擇性以及口服給藥的藥代動力學特征,克服了Brexanolone需要靜脈注射給藥60h的重大缺陷,每日僅需1次口服、共2周療程,克服了Brexanolone需連續靜脈滴注60小時使用不便的劣勢,被作為潛在的“first in class”針對MDD和PPD新療法進行開發。
為應對日益增加的抑郁癥人群,國家衛健委曾發布《方案》,要求到2022年抑郁癥就診率在現有基礎上提升50%,而現有抗抑郁藥物卻不足以應對。事實上,從全球來看,可供選擇的抗抑郁藥物種類并不多,原研的就更少。抗抑郁藥物的研發為何如此艱難?一方面,是由于重磅抗抑郁癥藥物的專利已到期,仿制藥增多使新藥研發缺乏動力;另一方面,受制于人類對神經系統、情緒調控系統了解不深入,新上市的藥物在研發機制上難以找到其他突破口;此外,現有抑郁癥藥物,如長期服用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這也提高了新藥審批的門檻,促使其投入和風險不斷加大。抑郁癥藥物的臨床需求是客觀存在的,但鑒于基礎研究的滯后性,抑郁癥藥物研發難度相當大。
在新冠大流行的歷史背景下,加大抗抑郁藥品的研發社會意義更為重大,而新藥Zuranolone的出現不僅提升了研發人員的動力,更為患者群體帶來黎明的曙光,讓我們早日見證Zuranolone在中國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