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加坡一家知名餐廳宣布,將對帶有吵鬧孩子的顧客收取10新元(約合50元人民幣)的附加費。餐廳稱員工已多次收到有關“兒童發出噪音、打擾其他顧客就餐”的投訴,因此他們決定實施該措施。
消息曝出后在網絡上引發爭議,有的用戶認為這是對有孩子家庭的歧視,批評餐廳缺乏包容性,甚至還有一些想法過激的家長說:“建議以后大家生孩子,都直接生個聾啞孩子出來吧,這樣去哪兒都沒聲音了,多乖。 ”有的年輕網友則認為餐廳此舉可以很好的為顧客提供良好的用餐環境,會吸引許多尋求安靜的顧客,利弊相存。
每一個管不住的熊孩子,背后肯定有放任的父母,甚至還有些情況父母不覺得丟人,反而以此為榮,認為能吵能鬧是孩子外向活潑的表現,還會加以鼓勵,遇到這樣的孩子確實很讓人煩。不過引起爭議的點似乎在于,即使收了錢也沒有辦法解決問題,而且先不說有沒有人愿意交錢,如果交錢了,會不會給人一種“反正都交錢了,不鬧就虧了”的思想?
孩子在公共場合大喊大叫,家長們應該怎樣引導?
1、家長首先應該端正自己的態度,清楚的認識到孩子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
許多時候,熊孩子之所以變成熊孩子,原因就在于他們的家長是熊家長。在這些家長眼里,對孩子最好的愛是溺愛,是順從,是接受孩子的一切行為。即使知道孩子的行為是錯的,但出于“愛”,都對其放任不管。但這樣的愛真的是正確的嗎?答案是否定的。這樣的對孩子的放任,只會讓孩子在無法無天的道路上誤入歧途。都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面對孩子的錯誤行為,家長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端正自己的態度,認識到孩子身上存在的錯誤行為,才能更好地對孩子進行教育。
2、了解孩子大喊大叫的原因,并控制住孩子的情緒。
孩子在進入公共場所之后,之所以會出現大喊大叫的情況,可能只是一種興奮的表現,尤其是當他們進入陌生環境之后,各種新鮮事物的刺激,致使他們大腦皮層非常興奮,因此會出現這種喊叫的行為。針對這種情況,家長先別著急訓斥責備,而是要幫助孩子平靜下來,有效的做法就是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這樣孩子能夠很快安靜下來,因為他們很快被其中的某個事物所吸引,自然大喊大叫的情況也可以得到改善。
3、告訴孩子喊叫非常不禮貌
由于孩子的年紀比較小,所以做事相對比較隨意,他們很少會像成年人一樣思前想后,也正是這個原因,所以孩子在公共場所會無所顧忌。但是,作為家長一定要讓孩子認識到,如果在公共場所當中大聲喊叫,很容易引起周圍人的反感,當孩子認識到這一點之后,他們說話時就會有所顧慮,自然也會壓低聲音。同時,家長也可以有意識的引導孩子,教會孩子公共場所的說話方式,以及學會換位思考,這樣孩子無論說話還是玩耍就會充分考慮周圍人的感受。
4、給孩子制定一些規矩
其實在孩子的教育當中,制定一些規矩很有必要,當孩子違反規矩時,可以給他們一些懲罰,當孩子能夠控制情緒時,則可以給他們相應的獎勵。我們都知道,孩子們畢竟比較小,自控能力相對比較差,即使這個問題也需要長時間的引導才能夠完全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