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煙臺海邊頻現大量海腸、瀘沽蝦等海鮮的消息頻頻登上熱搜,引發市民、游客趕海前去撿拾,好不快活。
網絡上還有刷直播的女子從威海開車400多里、3個小時到煙臺湊這波熱鬧,一夜撈了小半桶海腸,第2天就穿成串烤著吃了。
那么,這些海產品到底緣何而來?
專家表示,2016年投放40萬苗后,因為環境本身創造了比較好的水質和品種的自然量增加,“(大量海腸)屬于正常現象”。
據了解,隨著煙臺海洋生態環境的持續向好,和受近期大風影響,海邊涌上大量海鮮的事情也越來越多見。
生命時報報道稱,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學院教授陳舜勝推測,海鮮大量上岸可能有兩點原因:
一是近日氣溫驟降,海腸、瀘沽蝦等海鮮對溫度比較敏感,低溫讓其游動性變強,它們會從溫度較低的水域向溫度稍高的水域集體遷徙。
二是前幾日大風天氣,借助潮汐作用,瀘沽蝦等穴居于淺海及海灣低潮線附近泥沙中的生物,隨大浪直接留在了沙灘上。
專家提醒,趕海的同時要注意安全,發現有漲潮跡象及時上岸。撿拾的海鮮拿回家后要清洗干凈,通過高溫蒸熟、煮透,以免引發胃腸道不適。
據百科資料,海腸有著“海鮮王者”之名,學名單環刺螠,屬于螠蟲動物門,一種長圓筒形的環節動物,渾身無毛刺,淺黃色,長得像“裸體”海參,個體粗大,長約100一300mm,寬約25-27mm,體表滿布大小不等的粒狀突起,吻圓錐形,分布于俄羅斯、日本、朝鮮和我國渤海灣等,是中國北方沿海泥沙岸潮間帶下區及潮下帶淺水區底棲生物的常見種,不吸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