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游戲打怪升級,厲害的高端玩家可以通過將自己玩的很好,很厲害的號高價賣出,賺取到一筆不小的報酬。這在游戲圈中早已是眾所周知,見怪不怪的事情了。
為了避免玩家們辛苦玩來的號被有心之人盜用,游戲方設置了一系列賬號綁定,加密服務,幫助玩家在賬號丟失時能夠盡快找回。這本身是一件百利無一害的事,但是在賬號交易時,便成為了有心之人用來獲利的手段。
在網絡游戲的虛擬世界里,小奇是位資深玩家,段位高、裝備好,但現實生活中的他卻截然相反,沒有固定工作,生活拮據。
2021年初,小奇無力歸還之前向朋友的借款,于是打算忍痛轉讓自己的游戲賬戶。游戲玩家小波得知小奇的賬戶里有15套稀缺裝備,很是心動。兩人經過一番議價之后,由小波支付12萬元將小奇的賬戶及其中的裝備全部買下。
小波沒想到的是,花大價錢買來的新裝備還沒來得及向朋友炫耀,賬戶就無法登錄了。于是他聯系小奇詢問情況,卻發現對方已將自己“拉黑”。意識到事情不對勁,小波當即報了警。之后,小奇因涉嫌盜竊罪被公安機關刑事拘留。
原來,小奇在賣出游戲賬戶之后心有不舍,于是在網上花20元購買了“賬戶被盜找回服務”,再向游戲平臺運營商申訴,謊稱他本人的游戲賬戶被盜,后通過賬戶綁定的原始郵箱、手機號等信息,成功將上述賬戶“恢復”,又重新設置了密碼。
被賣掉的游戲賬戶和裝備就這樣輕而易舉重新回到自己手里,小奇不禁沾沾自喜,但公安機關很快找上了門。經查,小奇已將12萬元用于還債和個人消費。
一審法院經審理,以盜竊罪判處小奇有期徒刑3年6個月,并處罰金5萬元。小奇認為判決過重,向上海二中院提起上訴。“平臺規定賬戶不能隨意買賣,所以我不是偷,只是把自己的賬戶找回來。”二審庭審中,小奇不斷重復這樣的辯解,但其實毫無邏輯可言。
上海二中院表示,游戲賬戶和裝備雖然存在于特殊的網絡環境中,但是同樣凝結了玩家的勞動成果,具有獨立的財產價值和現實效用性。此外,游戲賬戶和裝備也具有被管理的可能性,可以在市場中流轉、交易,兼具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交易雙方真實的、現實的買賣,理應受到法律的保護和救濟。小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通過網絡“找回”技術竊取已經轉讓他人且由他人控制的游戲賬戶及裝備,這一行為已構成盜竊罪。綜上,上海二中院駁回上訴,維持原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