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忙碌了一天,帶著疲憊的身體下班回家時,你是否也曾抬頭望向天空?望著城市中早已看不見星星的夜空,呆呆的看著月亮發呆。這時,你在思考些什么?是在感慨生活的意義?計劃著以后的目標?還是在思念遠方想要見到的人?月亮,自古以來就被人們賦予了許多意義,關于月亮的古詩、文章、歌曲數不勝數。關于對月亮的探索,也在不斷深入。科學告訴我們,月亮,是地球的衛星,它始終圍繞著地球在運動。
可是,你想過嗎?月亮,正在慢慢的遠離地球。
1969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羅計劃在月球上安裝了反光板。數據表明,目前月球每年都在以3.8厘米的距離遠離地球。
如果按月球目前的遠離速度向前追溯,最終會推斷出,地球和月球大約在15億年前曾在一起。然而,月球是在大約45億年前形成的,這意味著月球目前遠離的速度遠比過去要快。
荷蘭烏得勒支大學和瑞士日內瓦大學研究人員最近發現了可揭示月球逐漸“遠去”的長期歷史。這并非來自對月球本身的研究,而是來自于讀取地球上古老巖層中的信號。相關研究發表在最近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在澳大利亞卡里吉尼國家公園,一些峽谷中有著25億年前的分層沉積物。這些沉積物由獨特的鐵層和富硅礦物組成,曾經廣泛沉積在海底,現在在地殼最古老的部分發現。如喬弗瑞瀑布懸崖,就顯示出紅棕色鐵層與更暗條層錯落相間的紋理。
1972年,澳大利亞地質學家A.F.特倫德爾提出,這些古老巖層的周期性模式可能與所謂的“米蘭科維奇周期”導致的過去氣候變化有關,這種周期是每40萬年、10萬年、4.1萬年和2.1萬年變化一次,對氣候、動植物遷徙和進化都造成影響。這些變化的特征可通過沉積巖中的周期性變化來解讀。
地球和月球之間的距離與米蘭科維奇周期之一,即氣候歲差周期的頻率直接相關。這個周期是由地球自轉軸的擺動或隨時間變化的方向引起的。這一周期目前的持續時間為2.1萬年,但在過去月球離地球更近的時候,這一周期會更短。
對澳大利亞帶狀鐵構造的分析表明,這些巖石包含多個尺度的旋回變化,大約以10厘米和85厘米的間隔重復。將這些厚度與沉積物的沉積速度結合起來,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周期性變化大約每1.1萬年和10萬年發生一次。
因此分析表明,在巖石中觀察到的1.1萬個周期可能與氣候歲差周期有關,其周期比目前的約2.1萬年要短得多。使用這個歲差信號來計算24.6億年前地球和月球之間的距離,研究人員發現,當時月球距離地球大約6萬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