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汁肉夾饃是陜西省的地方特色小吃之一。傳統的陜西臘汁肉夾饃的制作方法包括鹵汁臘肉的制作和白吉饃的制作。臘汁肉夾饃在2012年入選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系列美食之一。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臘汁肉夾饃:
1、歷史
據史料記載,臘汁肉在戰國時稱為寒肉,當時位于秦晉豫三角地帶的韓國,已能制作臘汁肉了,秦滅韓后制作工藝傳進長安。文昌門內的館子命名為秦豫肉夾饃,隱喻著自己是正宗的臘汁肉名店。據說是從清代小販畢仁義作坊買的,而畢仁義作坊的陳湯是從他曾祖父那里傳接的;當然火工也需特別講究,地道的臘汁肉色澤紅潤,酥軟香醇,瘦肉滿含油,配上熱饃夾上吃,美味無窮。
2、特色
臘汁肉夾饃,實際是兩種食物的絕妙組合:臘汁肉,白吉饃。肉夾饃合臘汁肉、白吉饃為一體,互為烘托,將各自滋味發揮到極致。饃香肉酥,肥而不膩,回味無窮。
3、習俗
肉夾饃的叫法源自古漢語,是一種賓語前置,其意為肉夾在饃中。外地人首次聽說肉夾饃,都認為是病句,肉怎么能夾饃?這就是與古漢語有關了,肉夾饃,其實是肉夾于饃。 老百姓無需文縐縐地講之乎者也,加上西安人性急,直爽,省去于字,喊起來便當,就像吃面不嚼一樣,有快就有慢以前人們叫肉夾饃為饃夾肉,方言聽起來像沒夾肉沒夾肉,沒夾肉怎么辦?就一心急,叫成了肉夾饃。
4、營養
熱量:246.00
碳水化合物:33.60
脂肪:8.50
蛋白質:8.40
纖維素: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