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年輕人“斷親”一事在網絡上已頻頻引發熱議。過去重要的社會聯結——親戚關系,在年輕人中似乎已經不再那么不可或缺了,親戚間日常走動越來越少,只有諸如結婚喬遷這樣的大事才能見到。
親緣關系,父輩們維護得兢兢業業,花費時間、精力、財力,甚至即便存在不愉快,也會顧念著“手足之情”而寬容忍讓,年輕人對此卻嗤之以鼻。
親戚們的盤問和攀比,家族沖突中顯露出來的人性薄情和幽暗,都讓他們避之不及,懶于、疏于、不屑于同二代以內的親戚互動和交往,社會學研究者將之稱為“斷親”。
的確,以血緣為紐帶的親情關系,在當代社會有逐漸淡化的趨勢。不過,與其說是年輕人變了,不如說是社會發生了改變,然后在這種改變的基礎之上,很多年輕人的心態和認知都做出了相應的調整。
現在是一個流動的時代,村子里的青壯年常年在外打工、做生意、求學,他們有的已經扎根不同的城市,有的即使在外居無定所,一年也就春節回老家幾天。這就不可避免地擊碎了傳統的親緣社交體系,取而代之的以同學、朋友、同事甚至陌生網友為主體的新社交體系。
“歸根到底,‘斷親’現象的出現是社會生活方式和價值觀改變的結果?!?西南大學心理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郭成表示,人口城市化、獨生子女成長經歷等都是導致年輕人“斷親”的重要因素。“城市化發展讓家族成員在地理位置上變得分散,失去了頻繁走動的條件。而作為獨生子女的成長經歷,也使這一代年輕人對親緣關系的需求度更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