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3D建模、AI、動作捕捉、全息投影等技術的進步,虛擬人的設計逐步向3D、超寫實方向發展。同時,虛擬人的商業應用場景也更加豐富,除了文娛、游戲領域,汽車、房地產等傳統行業也試圖將虛擬人作為內容輸出的載體,進入年輕化營銷的賽道。
我國現有“虛擬人”、“數字人”的相關企業28.8萬余家,2016年至2020年,5年新增注冊企業增速復合增長率近60%。
在虛擬人的應用領域中,目前大多數集中在企業級市場及文娛市場。前者有萬科崔筱盼、百信銀行虛擬品牌官AIYA艾雅等,這類虛擬人的落地場景主要包括協同、服務、營銷等。
除此之外,大部分虛擬人的應用場景集中在文娛市場。品牌代言是偶像型虛擬人最重要的商業變現手段。包括虛擬主播和具備IP屬性的虛擬偶像,活躍于時尚、音樂與廣告等領域,目前影響較大的有柳夜熙、阿里巴巴虛擬員工AYAYI、翎、哈醬、阿喜等。
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啟用虛擬數字員工,來進行一些標準化、重復性的工作,他們出色的業務能力。虛擬人會取代重復和單調工作的情況下,人類將會騰出更多時間從事其它更為專業的工作。其中,零售業、制造業、工業、運輸業等的就業情況可能會受到較大的沖擊,但這些行業在借助虛擬人的力量下,會在今后逐步實現流程自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