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文學根據自身發展和我國新民主義革命形勢展的特點,分三個時期。第一編:“五四運動”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文學(1917-1927);第二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文學(1927-1937);第三編:抗日戰爭時期和人民解放戰爭時期文學(1937-1949)。以下是中國現代文學考試常見名詞解釋。
1, 五四文學革命:五四文學革命是不僅是一次中國文學的革命運動,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文化革命運動。經過晚清文學改良運動以來近20年的云雨孕育,五四時期,中國現代文學終于在文學革命的催生下,以嶄新的姿態誕生了。五四文學革命是中國現代文學的正式發端。1917年初,胡適,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相繼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和《文學革命論》的文章,標志著文學運動的正式興起。二人的文章從理論上拉開了文學革命的序幕。很快得到了有識之士的響應。文學革命的實踐也邁開了步伐,1918年初以《新青年》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統一戰線。以魯迅郭沫若為代表創作的新文學作品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表明了新文學的實質性進展。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郭沫若的新詩集《女神》都從形式上改變了中國文學的舊貌。五四文學革命時期還出現了大量的社團,刊物,并確立了白話文的地位。這次文學革命是中國歷史上亙古未有的大變革,他的成功從形式上根本改變了中國文學的面貌,從此中國文學走上了嶄新的道路。
2, 革命文學運動:新成立的太陽社和經過整頓的后期創造社于1928年初正式發起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他們大力宣揚文學是宣傳的武器,要為革命斗爭服務,要實現大眾化,革命作家要努力改造世界觀,獲得無產階級意識,克服小資產階級思想,為千千萬萬勞動群眾服務。從文學革命都革命文學,標志著中國現代文學從藝術形式到思想內容的深入發展和變化。
3, 抗戰文藝運動:抗戰的爆發給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帶來了根本性的變化。全館范圍的抗戰文藝運動充分表明了中共現代文學始終與時代社會相輔相成,同步共進的根本特征。抗戰文學的主要特點是:形成了全國規模的文藝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抗日救亡成為壓倒一切的文學主題;出現了大量充滿熱情,易于宣傳和富有鼓動性的藝術表現形式,如街頭詩,街頭劇,多人合作的大型戲劇和報告文學等;出現了眾多的文學中心
4, 延安文藝座談會:1942年5月由中共中央主持在延安召開。毛澤東發表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從根本上闡述了我們的文藝是“為什么人”(即文藝的方向)和“如何為”(即實現文藝方向的途徑)的問題。《講話》從生活,思想,藝術三個方面論述了創造人民文藝的必須途徑,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深刻總結了新文化運動以來的經驗教訓,解決了新文學發展的關鍵性問題,對新文學具有重大深遠的指導意義,造成了我死文學革命以來中國新文學發展進程中有一次深刻的變動。
5, 象征詩派:以李金發為代表的中國早期象征詩派是“五四”以后出現與中國詩壇的。象征派詩人舵手法國象征主義詩歌的影響,其作品的特點是注重自我心靈的藝術表現,強調詩的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所謂“觀念聯絡的奇特”。李金發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為幸福而歌》,《食客與兇年》,是中國早期象征詩派的代表作。此為,后期創作社的王獨清,穆木天,馮乃超也是象征主義詩歌的重要作者。
6, 九葉詩派:九葉詩派是中國現代文學的末期產生的詩歌流派,他們更直接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響,同時有更深刻地感受到民族的災難。他們有著共同的追求,這是特別注重是個本身價值的一群,如其代表詩人辛迪所說“我的是寧愿讓一個讀者讀一千遍,也不愿讓一千個讀者只讀一遍”他們要求堅持文學的本身價值和獨立傳統,在藝術和現實之間求得平衡;他們還追求個人與時代的融合,主張必須以血肉的感情書寫思想的探索,首先是思想自己,思想希冀與一切社會歷史生活的嚴肅關聯,既要有凝聚的沉潛德育深切的個人投擲,又要有全局的把握和超人的目光。
7, 街頭詩運動:1938年夏,田間來到延安,于是認柯仲平一起,積極提倡街頭詩運動。所謂街頭詩,就是群眾的詩,它是抄寫在村莊的門樓,墻壁上或印成傳單散發的通俗政治鼓動詩,也叫墻頭詩或詩傳單。這種詩歌形式出現后,受到群眾的歡迎,起到鼓舞人民,打擊敵人的戰斗作用。田間的街頭詩最為突出,洶涌著詩人從心底流出來的政治熱情,有昂揚激蕩的節奏感,語言簡練,通俗易懂,在群眾中廣為流傳。
關于中國現代文學考試常見名詞解釋,我們就分享到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