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童文威決定從巴黎回上海發展時,就義無反顧地把工作室安置在了位于外灘的創業大樓,與眾多 1930 年代的舊夢在當代找到了落腳地一樣,該大樓 Art Deco 的外觀攜帶著過去的風貌,又透著今天人們對于坎普風的偏愛。這些年,從這里問世的每一件作品以及工作室本身都保持著與主人一致的氣質和軌跡。生于上海的她于 1990 年代末赴巴黎讀書,學的是時裝設計,讀書期間便創立了自己的配飾品牌。
童文威是學純藝術出身的,之后才轉向設計。和許多擁有相同背景的設計師不同,在藝術家和設計師之間,童文威幾乎沒有過掙扎。她的設計作品以皮飾項鏈和包袋皮具為主,桃紅色人臺是她親自設計的。在她的工作室里,除了中式與法式相糅的陳設外,必不可少的便是自有品牌的包袋。無論是標志性的皮質蕾絲還是包袋上綴飾著的卡通化圖案,都有強烈的女性氣質,這也是她堅持多年的設計線索。
在人們急著以衣裝標榜自我、使其標簽化的當下,童文威想要做的不過是為女性找到些許釋放情感和渴求美的出口,不宏大也不新奇,只是她口中的客觀事實。她對柔性審美的愛好極為明確,蕾絲和繁復的花紋也一度成為她的簽名,但將這些運用在皮具和石材上,或許也透露出設計師本身冷靜自制的另一面。在童文威眼中,工作室和其他生活過的房間一樣,都是有痕跡的。一個人住過的房間都有你的氣息和氣質,這和豪不豪華無關。工作室除了作品、書籍外就是很多當代藝術家的畫作。因此,在創作方式上,她也顯得越來越不刻意,窗框、陽臺的裝飾或者門上的花紋都被她儲存在腦海中,需要的時候再調度出來,以經驗來驅動工作習慣,從而保證做出來的東西都體現自我的審美和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