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熬中藥的時候應該使用瓷器或是砂鍋,其次為不銹鋼鍋、搪瓷鍋或是耐高溫的玻璃器皿,采用這些鍋類主要是因為它們都是比較穩定的化學物質,能避免傳導過快,很少會在熬制中藥的時候出現化學反應。
將藥物浸泡一會,讓有效的成分比較容易溢出。一般以花、葉、莖類為主的藥物,應該浸泡十五分鐘左右。以根、種子、根莖、果實類為主的藥物,時間就要長一點了,要泡半個小時左右。用水量要超過藥物的1-3厘米。
熬中藥一般應遵循“先武火后文火”的原則,也就是說沸前用武火,使水很快沸騰,沸后用文火,過程中應該蓋上蓋子,以防止藥物成分在久熬中隨水蒸氣丟失。
在飯前或飯后半小時至一小時之間服用藥物佳;若為補陽或補氣藥,應選擇早上睡醒時服用,補陰或補血藥則在睡前服藥療效較佳。要注意的是,若是容易引起惡心、嘔吐的祛痰藥,或對腸胃較刺激的中藥材,則選擇飯后服用,才能避免不適癥狀發生。有人喝藥喜歡放糖,以緩解苦味,這是不可取的。因為糖也是一味藥,而且不同的糖作用還不一樣。
一般的中藥湯劑應該“溫服”,即藥湯煎煮后立即濾出,在常溫下晾至30℃到40℃時再喝,特別是對胃腸道有刺激性的藥物,如瓜蔞仁、乳香等,溫服和胃益脾,能減輕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