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的基本概念
一、會計的產生和發展
會計是適應生產發展和加強經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要求而產生的。
一般認為從單式記帳法過度到復式記帳法是近代會計形成的標志。
二、會計的職能
會計的職能就是指會計在經濟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
(一)會計的反映職能
會計反映職能:就是通過確認、計量、記錄、報告,從數量上反映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已經發生或完成的經濟活動,為經營管理提供信息的功能。
反映職能特四個特點:
1. 會計主要是利用貨幣計量綜合反映各單位的經濟活動情況,為經營管理提供可靠的會計信息,從數量方面反映經濟活動可以采用三種量度:實物量度、貨幣量度和勞動量度。
2. 會計反映不僅是記錄已發生的經濟業務,還應面向未來為各單位的經營決策和管理控制提供依據。
3. 會計反映應具有完整性、連續性和系統性。
4. 會計反映會隨著物質條件的改善而進一步演化,逐步改變其表現方式。
(二)會計的監督職能。
監督職能:就是指會計具有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會計反映所提供的經濟信息,對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控制,使之達到預期目標的功能。它的特點:
1. 會計監督主要是利用會計反映職能提供的各種價值指標進行的貨幣監督。
2. 會計監督是在會計反映各項經濟活動的同時進行的,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監督。
會計的反映職能和監督職能是不可分隔的,二者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沒有會計監督,會計反映就失去存在的意義;沒有會計反映會計監督就失去存在的基礎。
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并利用專門的方法和程序,對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完整的、連續的、系統的反映和監督,旨在提供經濟信息和提高經濟效益的一項管理活動,是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會計的對象
一、會計對象的一般說明
會計對象:是指會計所反映和監督的內容,即會計的客體。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會計的對象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主要以貨幣表現的經濟活動,即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中以貨幣表現的經濟活動。
二、會計對象的具體表現
會計對象在企業中的具體表現。會計對象在企業中可表現為企業再生產過程中能以貨幣表現的經濟活動,也就是企業再生產過程中的資金運動。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就是一般所說的會計對象要素,或者會計要素,可見會計要素就是對企業會計對象按照其經濟特征所作的分類。
會計的任務
會計任務:是指對會計對象反映和監督所要達到的目的。會計的任務取決于會計的職能和經濟管理的要求,并受會計對象的特點所制約。
一、就是反映和監督各單位經濟活動和財務收支,提供會計信息,加強經濟核算,這里強調是提供信息。
二、反映和監督各單位對財經政策、法令、制度的執行情況,維護財經紀律。
三、充分利用會計信息資料及其他有關資料,預測經濟前景,參與經營決策。
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
會計基本前提:是指為了保證會計核算工作的正常進行和會計信息的質量,對會計核算的內容、范圍、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礎上建立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
會計核算時,應以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貨幣計量作為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
一、會計主體
會計主體:是指會計所服務的特定單位,會計主體前提是指會計所反映的是一個特定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的經濟活動。它明確了會計工作的空間范圍。會計主體必須具備三個條件:(1)、具有一定數量的經濟資源;(2)、進行獨立的生產經營活動或其它活動;(3)、實行獨立核算,提供反映本主體經濟情況的會計報表。
二、持續經營
持續經營:是指會計核算應該以持續、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為前提,而不考慮企業是否將破產清算。只有在持續經營前提下企業的資產和負債才區分為流動的和長期的;企業的資產才以歷史成本計價而不以現行成本和清算價格計價;才有必要和可能進行會計分期,并為采用權責發生制奠定基礎。
三、會計分期
會計分期:是指把企業持續不斷的生產經營過程劃分為較短的、等距離的會計期間以便分期結算帳目,按期編制會計報表。
會計期間:就是指會計工作中為核算生產經營活動或者預算執行情況所規定的起止日期。我國會計年度是自公歷一月一日起到十二月三十一日止,有了會計期間這個前提,才產生本期、非本期的區別,才產生了收付實現制和權責發生制,才能正確貫徹配比原則。
四、貨幣計量
貨幣計量:是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及經營成果,或其它單位的經營活動都通過貨幣計量予以綜合反映,其它計量單位雖然也要使用但是不占主要的地位。《企業會計準則》規定,會計核算應該以人民幣作為記帳本位幣。以貨幣作為統一計量單位包含的幣值穩定的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