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述從1953年到1956年我國如何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時期向社會主義時期的過渡。
答案: ( 1 )1953年黨公布了過渡時期總路線,規定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 2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為過渡奠定了經濟基礎。
( 3 )1953~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我國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 4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了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使社會主義制度在法律上得到了確認。至此,我們完成了由新民主主義階段向社會主義階段的過渡,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國代表顧維鈞在巴黎和會上指出,山東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利應直接歸還中國。……中國代表團另提交了取消二十一條、直接收回山東權利的書面照會。
——摘自《六十年中國與日本》
材科二
(1919年)6月24日以后,北京外交部接連電告代表團:國內局勢緊張,人民要求拒簽,政府壓力極大,簽字一事請陸總長(中國代表團團長)自行決定。……當時國內公眾團體以及某些省份的省長們甚為焦急,紛紛致電代表團,堅請拒簽。
——摘自《顧維鈞回憶錄》
材料三
因感覺大會對山東問題解決辦法之不公道,中國代表團曾于1919年5月4日對最高會議提出正式抗議,并于5月6日聲請保留。......媾和會議,對于解決山東問題,已不予中國以公道,中國非犧牲其正義公道愛國之義務,不能簽字。
——摘自1919年6月28日《中國代表團宣言》
( 1 )根據材料一、三簡要分析巴黎和會的性質,并簡要評價中國代表團在會議上的外交努力。
( 2 )從參加愛國運動的人員成分的變化簡要分析“政府壓力極大”的原因。
( 3 )這場愛國運動的歷史意義是什么?
答案:( 1 )巴黎和會是一次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的分贓會議。中國代表團所作的斗爭,表明了他們有維護民族利益、愛國的一面。但他們沒有認識到和會的分贓掠奪的性質,這樣的會議是不可能照顧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利益的。他們也沒有認識到作為半殖民地的弱國是沒有任何國際地位的,因此他們在會議上的外交斗爭的失敗是必然的。
( 2 )運動前期主要是青年學生參加的五四愛國運動,在6月5日以后變成了由工人階級、工商業資產階級和青年學生共同參與的愛國運動,大大加強了運動對社會政治、經濟的影響,因此使北洋政府感到了極大壓力。
( 3 )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由學生、工人和市民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
站在運動前列的是青年學生,他們在運動中起了先鋒作用。中國工人階級在運動中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五四運動比辛亥革命具有更廣泛的群眾基礎,它的偉大功績在于“啟導廣大人民的覺悟,準備革命力量的團結”。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