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內卷,相信大家已經不陌生,作為現代的一種普遍現象,
內卷隨處可見,就連酸奶界也出現了內卷。
最有代表意義的就是酸奶價格的內卷,曾經的兩元酸奶在市面上已經鮮有出現,6元以上的產品牢牢占據酸奶區的C位。
在北京一家盒馬鮮生店中,3杯裝的北海牧場低溫生鮮酸奶價格為19.8元,同樣規格的卡士原態酪乳價格為22.9元,而4杯裝的簡愛0添加糖裸酸奶價格為32.8元,伊利暢輕風味酪乳價格是8.9元/瓶。而曾經主流的“八連杯”連排酸奶已經被擠到貨架的角落,促銷價9塊9,幾乎只是前述品牌一杯的價格。而在冷鏈系統更加完善的便利店渠道,酸奶的價格要更貴一些,普遍一杯的價格都在十元以上。那么酸奶為什么都變得這么貴呢?為什么都開始走高端化路線呢?
在幾年前,我國的酸奶消費以常溫產品為主,而且主要被伊利、蒙牛、光明等傳統乳企牢牢把持住。在這種情況下,新興品牌要想切入市場就必須尋找新的領域,其中高端市場由于整體規模較小,一直不被乳業巨頭重視。但是在2013年的時候,日本明治保加利亞式酸奶登陸中國市場,6元錢的價格相較于當時普遍2至3元的國產酸奶高出一大截,但超高的顏值和醇厚的口感讓其迅速受到消費者熱捧,自此之后,高端酸奶市場成為各大乳企的爭奪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