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別稱:端陽節、重午節、龍舟節、龍日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起源于中國古代,日期是每年農歷五月初五。
端午節最初是夏季驅離瘟神和祭龍的節日,民間有"扒龍船"、“吃粽子”、"放紙鳶”、“掛艾草菖蒲”等習俗。
關于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傳說屈原投江以后,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
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后來的粽子樣。人們為了紀念這一天,將其定為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