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信是中國古代禮品稱呼,出自連橫《臺灣語典》,“伴手贄曰伴手。俗赴親友之家,每帶餅餌為相見之禮。而臺北曰手訊;謂手之以相問訊也。”手訊、手信,蓋音轉(zhuǎn)。“贄”就是禮物。在周朝時,外出訪友必須帶著禮物,當(dāng)時也稱為“贄”。禮物不必太多,夏天是一束肉脯,冬天一只雉鳥;主人受了贄禮,等客人離去時,仍然盡數(shù)奉還。
手信,并非專指貴重的禮品禮物,而是突出當(dāng)?shù)氐膫鹘y(tǒng)人文價值,講究攜帶方便,輕巧,具有當(dāng)?shù)匚幕厣帜苡懙糜H人朋友的歡心。手信,不在于貴,而在于心,一份情意,一份真誠,一份心意,代表對親人朋友的祝福,表達(dá)著對親人朋友的關(guān)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