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金代《明昌遺事》所載,“燕京八景”始于金章宗年間。在橋的東西兩頭各立御碑一通,東頭為清代乾隆帝御書“盧溝曉月”碑。 古時,這里澗水如練,西山似黛,每當黎明斜月西沉之時,月色倒影水中,更顯明媚皎潔,從而成為古代著名的燕京八大景點之一。北京豐臺區宛平城內月色朦朧,美麗的月亮倒映水中,更顯明媚皎潔。站在盧溝橋上,市民已經可以欣賞到“一天三月”的曠世奇景了。
《月都賦》
笛簫演奏:艾鴻波
兩百五十年前,一個文學巨匠隱居在永定河北郊的香山黃葉村,日以繼夜地趕寫著一部著作。在這部作品里,有關月亮的詩詞和描寫隨處可見,最令我感動的就是書中人物賈雨村的七言律詩:“時逢三五便團圓,滿把清光護玉欄,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如今,巨匠早已駕鶴西去,而《紅樓夢》這部經典卻永遠聳立在世界文學的群峰。我不知道曹雪芹是否是否觀賞過燕京八景之一的“盧溝曉月”,但是我敢肯定,盧溝的明月照耀過這位閉門著書的偉大作家。
七月既望,我來到了經歷過八百年風雨滄桑的盧溝橋,站在 “盧溝曉月”古碑前,仿佛看見一輪明月正從遠古走來。
我追尋著月光,走進了“康乾盛世”的歷史深處。那天,乾隆皇帝夜游八省通衢的宛平城,那一刻,月出于永定河面,徘徊于斗牛之間,清風徐來,月光如水,江山亁坤,一派清明。皇帝攬月在懷,忽然詩興勃發,御筆寫下“盧溝曉月”四個大字。
乾隆擱筆之際,也許還沒有想到,“盧溝曉月”從此竟成了華夏文明史上的一道風景,中國月文化的一張名片!她和古都七個景觀共同構建了“燕京八景”。這八景代表的不僅僅是自然之美,而是象征著“春夏秋冬”、“日月乾坤”的時空永恒,華夏的江山社稷。
這些年,我曾經云游祖國河山,品賞名勝月色——峨嵋山金頂捧茶邀月;在西子湖面蕩槳與三潭印月共舞;無錫惠山聽音二泉印月直把他鄉當故鄉……祖國,你處處都有賞月的勝境,因為你深深愛著九天的玉輪!我的祖國,你的子民都企盼著生活美滿,天下太平,所以在他們的眼里,月亮才那般圓滿,那般清純!我親愛的祖國啊!只有深愛著你的人民,才會由衷地感嘆:月是故鄉明!
作品賞析
盧溝曉月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盧溝橋在北京廣安門外西南,橫跨永定河上,古時乾隆皇帝曾在秋日路過盧溝橋。2000年,政府曾努力恢復過曉月湖的水面,但最終還是因缺水而放棄,其間還嘗試用高科技手段在湖畔制造人造月亮,卻無法與“一天三月”的自然奇觀媲美。
林中華,著名朗誦藝術家。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朗誦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