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齊國的國君齊宣王喜愛音樂,他特別喜歡聽竽樂合奏,于是,在宮中組織了一個三百人的樂隊,每次想聽音樂,就讓這三百人一起吹奏竽樂。
有位南郭先生,整天無所事事。他聽說了齊宣王的喜好后,就托人向齊宣王介紹,并吹噓自己是吹竽的高手。齊宣王聽后,便請他加入了自己的樂隊。每當在表演的時候,南郭先生都表現出一副十分賣力的樣子,其實他的竽根本就沒有聲音。就這樣,南郭先生靠著蒙騙,拿著豐厚的薪水,過著舒適的生活。
幾年后,齊宣王去世,齊湣(mǐn)王當了國君。雖然齊湣王也喜歡音樂,但他不喜歡聽合奏,他讓樂師挨個獨奏給他聽。南郭先生眼見混不下去了,急得團團轉。最后只好悄悄收拾行李逃走了。
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延伸出了成語濫竽充數,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內行人之中,以次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