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作為“冬節”慶賀源于漢朝,在推行夏歷后,冬至和新年便成了兩個節日,人們在冬至這一天要吃餛飩、餃子等美食以示慶賀。關于冬至,又有哪些傳說呢?
相傳漢朝的時候,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匈奴部落中的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老百姓在冬至這一天把肉餡包進面皮里,稱為“餛飩”,于是在冬至這天吃餛飩就成了習俗。
醫圣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曾經看見白河兩岸的鄉親在大冬天衣不遮體,有不少人耳朵都被凍爛了。于是張仲景在南陽關搭起醫棚,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樣子,放到鍋里煮熟后施舍給百姓吃,鄉親們食用后耳朵都治好了。后來,人們便把這種食物稱為“餃子,人們還認為冬至這天吃了餃子整個冬天都不會受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