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民間俗稱“過年”,起源于古老的農業祭祀,“年”的原始意義是指作物成熟,其正式形成在漢代,這和歷法的完備有密切關系。
漢武帝命司馬遷、落下閎、鄧平等作《太初歷》,定夏歷正月為歲首,每年的正月初一為元旦。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正式規定公歷元月一日稱“元旦”,農歷正月初一稱“春節”。
春節雖以正月初一為節,但年事的準備一般從“臘八”就已開始,中間有臘月二十三的祭灶,民間稱為“小年”,緊接著是除夕,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后,才算過完年。
節前家家戶戶要掃塵,節臨要貼門神、年畫、春聯、掛簽,除夕要請神、祭祖、吃年夜飯、守歲,初一至初五要拜年、串親戚、送賀年帖等。
在古代,春節期間會舉行大規模的驅儺活動,驅除疫疾厲鬼,祈禱人畜平安、五谷豐登,還會舉辦各種花會、賽會和廟會,以及舞獅、耍龍燈、跑旱船、踩高蹺等娛樂競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