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瓜片是中國傳統的綠茶,產自安徽省六安市。其制作工藝比較簡單,流程如下:
1. 采摘:春季3-4月份,采摘一心二葉的茶芽。
2. 殺青:將采摘的茶葉放入熱鍋中炒制,使其水分與酶失活。
3. 揉捻:將已殺青的茶葉進行揉捻,使其形成瓜子形狀。
4. 發酵:經過揉捻后的茶葉會進行一定的發酵過程,放置4-6小時。
5. 烘干:用80-90度的烘干機干燥茶葉,使其含水量降至3%左右。
6. 包裝:將干燥的茶葉進行篩選、分類、包裝。
以上就是六安瓜片的制作工藝,其制作工藝簡單卻重要的是需要講求技巧和經驗,從而制作出優質的茶葉。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六安瓜片制作方法
六安瓜片制作工藝
六安瓜片的采制技術,與其他名茶不同。春茶于谷雨后開園,新梢已形成“開面”,采摘標準以一芽二、三葉為主。鮮葉采回后及時扳片,將嫩葉(未開面)、老葉(已開面)分離出來炒制瓜片,芽、莖梗和粗老葉炒制“針把子”,作副產品處理。
六安瓜片炒制分生鍋、熟鍋、毛火、小火、老火五個工序。
毛火:用烘籠炭火,每籠投葉約1.5公斤,烘頂溫度100℃左右,烘到成干即可。揀去、漂葉、紅筋、老葉后,將嫩葉、老片混勻。
小火:最遲在毛火后一天進行,每籠投葉2.5-3公斤,火溫不宜太高,烘至接近足干即可。
老火:又叫拉老火,是最后一次烘焙,對形成特殊的色、香、味、形影響極大。老火要求火溫高,火勢猛。木炭窯先排齊擠緊,燒旺燒勻,火焰沖天。每籠投葉3-4公斤,由二人抬烘籠在炭火上烘焙2-3秒鐘,即抬下翻茶,依次抬上抬下,邊烘邊翻。為充分利用炭火,可2-3只烘籠輪流上烘。熱浪滾滾,人流不息,實為我國茶葉烘焙技術中別具一格的“火功”。
每烘籠茶葉要烘翻五六十次以上,烘籠拉來拉去,一個烘焙工一天要走十多公里。直烘至葉片綠中帶霜時即可下烘,趁熱裝入鐵筒,分層踩緊,加蓋后用焊錫封口貯藏。
六安瓜片的制作過程?
六安瓜片采制過程分為采摘、扳片、炒生鍋、炒熟鍋、拉毛火、拉小火、拉老火七道工藝,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拉老火”。“拉老火”是最后一次烘,對形成六安瓜片特殊的色、香、味、形影響最大。
六安瓜片是什么茶
六安瓜片簡稱瓜片、片茶,為綠茶特種茶類,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在世界所有茶葉中,六安瓜片是唯一無芽無梗的茶葉,由單片生葉制成。
六安瓜片在清朝被列為名品入貢,并暢銷江淮之間和長江中下游一帶。該茶產自安徽省六安市大別山一帶,其中以蝙蝠洞茶場產的瓜片最為正宗。根據采制季節的不同,六安瓜片可分成提片、瓜片、梅片三個品種。
一般在谷雨前后開采,采摘時取二、三葉,求“壯”不求“嫩”。制作工藝分為七道,分別是提摘、剝片、炒生鍋、炒熟鍋、拉毛火、拉小火和拉老火。
六安瓜片的相關說明
六安瓜片具有形似瓜子、自然平展、葉緣微翹、色澤寶綠、大小勻整、不含芽尖茶梗的特點,沖泡后湯色清澈透亮、葉底綠嫩明亮、清香高爽、滋味鮮醇回甘,擁有獨特的鮮爽感。
六安瓜片在沖泡時,先將玻璃杯用剛燒開的沸水燙洗干凈,再用茶匙把3~5g六安瓜片投入玻璃杯中,沖入80~85℃的開水沖泡,3秒后倒掉茶湯,繼續注入沸水,1分鐘后飲用。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屬于什么茶類 六安瓜片是什么茶
1、六安瓜片屬于綠茶類。
2、六安瓜片性偏寒,主產于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以及金寨、霍山兩縣毗鄰山區,其制作工藝為采摘、攤涼、生鍋、熟鍋、毛火、撿剔、拉小火、拉老火、冷卻裝箱,由單片制作而成的六安瓜片,濃而不苦,香而不澀,其外觀順直勻整,葉邊背卷平攤,如顆顆瓜子,因此取名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是什么茶
六安瓜片是綠茶,原產于安徽省六安市,其茶葉外形近似瓜子,呈現寶綠色,不含有芽尖和茶梗,沖泡后的茶湯為淡綠色,且六安瓜片主要以單生茶葉為原料,經過采摘、板片、毛火、小火等工藝制作而成。
六安瓜片是哪種茶1、綠茶
六安瓜片屬于綠茶,是唯一無芽無梗的茶葉,其茶葉呈現扁平形,形狀近似瓜子,顏色為鮮綠色,且六安瓜片沖泡后的茶湯澄澈透綠,按照采摘季節可以分為三個品種,分別是春茶、夏茶和秋茶,其中春茶品質最為優良。
2、生產地區
六安瓜片原產于安徽省六安市,六安市的土壤為普通黃棕壤和山地黃棕壤,富含豐富的有機質,酸堿度為4.8-5.5,土質黏重,有利于茶樹生長,并且六安市的年日照數可以達到2100個小時,能使六安瓜片茶樹更為旺盛。
3、制作方法
六安瓜片主要是經過采摘、板片、殺青、毛火、老火等工藝制作而成的茶葉,其中采摘茶葉時,需要選擇單生茶葉,將茶葉上的梗芽去除,減少茶葉中的苦澀氣味,而殺青會使六安瓜片中的含水量降低,使其保存時間延長。
4、養殖方法
六安瓜片茶樹適宜生長在年平均溫度為15度以上的地區中,養殖六安瓜片茶樹時,需要在梅雨季節時期,為植株排出土壤中的積水,以免其生長不良,并且要將茶樹開放的花朵剪掉,減少養分的流失。
安徽省六安市的六安瓜片茶究竟為什么如此出名?
? ? ? 想必各位愛茶人士肯定都知道這大名鼎鼎的“六安瓜片茶”,六安瓜片茶又稱“片茶”,屬于我國的傳統歷史名茶,是我國的“十大名茶”之一,產自安徽省六安市大別山一帶,在我國古代備受歷代君王和王侯大臣喜愛,也曾為清朝的朝廷貢茶,那么此茶到底有何特殊之處能受到人們的如此喜愛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一下吧!
一、無芽無梗
? ? ? ?這“六安瓜片茶”茶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無芽無梗,是由單片葉制成,職業是片茶之名的由來,而且此茶是世界上唯一一種具有此種特征的茶葉, 這也代表了它的稀有程度。
二、制作工藝獨特
第一步:采摘,采摘對時節的要求十分苛刻,一般都是在谷雨前后開采,至小滿節氣前結束,采摘標準以一芽二三葉為主。
第二步:扳片,將采回來的鮮葉分為嫩葉、老片、茶梗三種。
第三步:生鍋與熟鍋,首先是勝鍋主要起到殺青的作用,待葉片變軟時,將生鍋葉掃入熟鍋,整理條形,邊炒邊拍,使葉子逐漸成為片狀,炒至葉子基本定型。
第四步:毛火、小火,用烘籠炭火,每籠投葉約1.5公斤,烘頂溫度100℃左右,烘到成干即可,再小火烘至接近足干即可。
第五步:老火‘這是最后一次烘焙,老火要求火溫高,火勢猛,這樣才能形成特殊的色、香、味、形。
三、價值功效
? ? ? ?六安瓜片茶具有保健的功效,茶中含有多種礦物質,和營養物質對人體十分有益,而且大家都知道“綠茶”對預防和抑制癌癥、心血管疾病的保健治療、減肥和清理腸道脂肪、清熱除燥、排毒養顏都有很好的效用。?
六安瓜片的外形的特點味道營養來歷
六安瓜片
(綠茶)
六安瓜片,中華傳統歷史名茶,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屬綠茶。簡稱瓜片、片茶,產自安徽省六安市大別山一帶,唐稱“廬州六安茶”,為名茶;明始稱“六安瓜片”,為上品、極品茶;清為朝廷貢茶。
六安瓜片是唯一無芽無梗的茶葉,由單片生葉制成。為綠茶特種茶類。去芽不僅保持單片形體,且無青草味;梗在制作過程中已木質化,剔除后,可確保茶味濃而不苦,香而不澀。六安瓜片每逢谷雨前后十天之內采摘,采摘時取二、三葉,求“壯”不求“嫩”。六安瓜片主產地是老區原金寨縣和裕安區兩地處大別山北麓。其中以蝙蝠洞茶場產的瓜片最為正宗。分內山瓜片和外山瓜片兩個產區:內山瓜片產地:金寨縣的齊山村(黃石沖)響洪甸、鮮花嶺、龔店;裕安區以獨山;雙峰、龍門沖、石婆店鎮三岔村、沙家灣村,霍山縣的諸佛庵一帶。外山瓜片產地:六安市裕安區的石板沖、石婆店街道半徑5公里范圍、獅子崗、駱家庵一帶。
沖泡方法
1.茶杯用100℃之沸水沖洗。
2.準備透明直200ml左右的筒玻璃杯,置入適量75℃到85℃的開水后
3.投入約3公克茶葉。
4.輕輕搖晃杯身,使茶葉完全吸附水份,散發茶香,靜待2分鐘左右,開始品飲。
注:選用山泉水、井水、純凈水等含鈣鎂低的“軟水”,水質新鮮,無色無味且含氧量高的水沖泡。
品鑒
干茶鑒別
望色:經過張望應具有烏青(深度青色)透翠,老嫩、光榮共同,可見烘制到位。
茶茶茶 ?聞香:經過嗅聞應具有茶的幽香透鼻的香氣,尤其是有如燒板栗那種香味或暗香的為上乘;有青草味的闡明炒制功夫短缺。
七七七 ?嚼味:經過細嚼應具有頭苦尾甜、苦中透甜味覺,略用清水涮口后有一種清新甜潤的感受。
網網網 ?觀形:經過觀察應具有片卷順直、是非鄰近、粗細勻稱的條形,可見外形巨細共同、炒功到位。
茶湯鑒別
聞其香:挨近杯碗口或口面,感受是不是有悠悠的茶葉幽香;以其香味濃度體驗茶葉的香醇。
望其色:用碗蓋扶動茶葉檢查湯色,通常是青湯透綠、清新爽的,沒有一點的污濁。其葉片色彩通常是谷雨前十天的茶草制作的新茶,泡后葉片色彩有淡青、青色的,不勻稱。鄰近谷雨或谷雨后茶草制作的片茶,泡后葉片色彩通常是青色或深青的,而且勻稱,茶湯相應也濃些、若時間稍候一瞬間青綠色也深些。
品其味:通常是先慢喝兩口茶湯后,再小呷細細品味,正常都有微苦、清涼、絲絲的甜味;葉片營攝生長豐盛的茶草制作的片茶,沏泡的茶湯,通常能夠使你明顯感受到茶湯的柔度。
觀其形:干茶開水發湯后,先浮于上層,跟著葉片的開湯,葉片逐個的自下而上陸續下沉至杯碗底。有本來的條狀開發為葉片狀,葉片巨細近同,片片疊加。
等級標準
古時的六安瓜片是根據原料的不同,而區分等級,可分為‘提片’、‘瓜片’和‘梅片’。‘提片’是采摘最好的芽葉所制成,其質量最優,而‘瓜片’排第二,次之,‘梅片’排第三,質量稍差些。
現在的六安瓜片分為‘名片’和‘瓜片’四級,共五個級別。其中‘名片’只限于齊云山附近的茶園出產,品質最佳。‘瓜片’根據產地的海拔高度不同又可分為“內山瓜片”和“外山瓜片”,其中內山瓜片的質量要優于外山。
歷史
“六安瓜片”茶誕生于“六安茶”之中,是清朝名茶中之精華。根據六安史志記載和清代乾隆年間詩人袁枚所著《隨園食單》所列名品,以及民間傳說,六安瓜片于清代中葉從六安茶中的“齊山云霧”演變而來,當地人流傳“齊山云霧,東起蟒蛇洞、西至蝙蝠洞、南達金盆照月、北連水晶庵”的說法。
六安瓜片原產地在齊頭山周圍山區,清朝列為名品入貢,并暢銷江淮之間和長江中下游一帶,京津地區,曾遠銷港、澳、臺地區及東南亞、歐、美市場。
1856年,慈禧生同治皇帝后,方有資格每月享受十四兩六安瓜片茶的待遇。老一輩家對六安瓜片多有情鐘,一代偉人周恩來與葉挺將軍曾有一段與六安瓜片的不解情緣。
建國后,六安瓜片一直被作為特貢茶。
1971年7月時任美國國務卿的基辛格博士首次訪華,六安瓜片被作為國品禮茶饋贈,促進了中美關系的發展,被傳為佳話。“六安瓜片”不愧為六安人民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1997年,六安市裕安區獨山鎮開始以試點的方式,進行恢復六安瓜片傳統工藝的工作,以獨山鎮冷水沖、磨劍沖、柳樹沖三村作為試點。
中華封茶聞名天下,善明茶獨樹一幟
六安瓜片的原產地在哪?如何分辨六安瓜片的好壞?
在我們中國,大多數人都比較喜歡喝茶,而且也一直是以茶待人。
現在市場上的茶葉品種較多,六安瓜片就是比較受歡迎的一種,它的外形很像瓜子,用它泡的茶濃卻不苦,很多人喜歡喝。
六安瓜片的產地在哪呢?如何分辨六安瓜片的好壞?想了解的朋友可以看下文。
在我們中國,大多數人都比較喜歡喝茶,而且也一直是以茶待人。
現在市場上的茶葉品種較多,六安瓜片就是比較受歡迎的一種,它的外形很像瓜子,用它泡的茶濃卻不苦,很多人喜歡喝。
六安瓜片的產地在哪呢?如何分辨六安瓜片的好壞?想了解的朋友可以看下文。
一、六安瓜片的產地在哪?
六安瓜片產地為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以及金寨、霍山兩縣,六安瓜片屬于不發酵綠茶,茶性偏寒,其制作工藝為采摘、扳片、生鍋與熟鍋、毛火、小火、老火,其干茶呈瓜子形,顯毫,勻整,湯色嫩綠,清澈明亮,香氣清香高長,鮮爽回甘,持久生津。
二、如何分辨六安瓜片的好壞?
1、看外形
分辨六安瓜片茶葉的好壞,還可以觀看干茶的外形,那些干茶片卷順直,粗細均勻而且呈長形并且沒有碎茶存在的六安瓜片就是質量好的茶葉,如果六安瓜片干茶的不順直,卷曲明顯或者粗細不均,則說明這些茶葉質量不佳。
干茶開水發湯后,先浮于上層,隨著葉片的開湯,葉片的自下而上陸續下沉至杯碗底。
有原來的條狀開發為葉片狀,葉片大小近同,片片疊加。
2、看顏色
好的六安瓜片它的顏色一定是鐵青色,也就是深青色,非常的嫩,色澤是一致的,這樣就可以看出它是烘焙十分到位的。
3、聞香味
通過嗅聞應具備茶的清香透鼻的香氣,尤其是有如燒板栗那種香味或幽香的為上乘;有青草味的說明炒制功夫欠缺。
4、看湯色
用碗蓋扶動茶葉查看湯色,一般是青湯透綠、清爽爽的,沒有一點的渾濁。
其葉片顏色一般是谷雨前十天的茶草制作的新茶,泡后葉片顏色有淡青、青色的,不勻稱。
相近谷雨或谷雨后茶草制作的片茶,泡后葉片顏色一般是青色或深青的,而且勻稱,茶湯相應也濃些、若時間稍候一會兒青綠色也深些。
5、品茶湯
靠近茶杯口,可以聞到悠悠的茶葉香味,香氣越濃越好,其次是觀察它的顏色,好的六安瓜片的湯色應該是清爽爽的,不會摻雜著其他的多余的顏色。
品茶的時候,通常是先慢喝兩口茶湯后,再小呷細細品味,正常都有微苦、清涼、絲絲的甜味;葉片營養生長豐厚的茶草制作的片茶,沏泡的茶湯,往往能夠使你明顯感覺到茶湯的柔度。
從上文我們可以知道,六安瓜片的產地在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以及金寨、霍山兩縣,這種茶葉在我國一直都比較暢銷。
平常喜歡買六安瓜片泡茶喝的朋友可以學習上面的一些分辨好壞技巧哦。
什么是六安瓜片?
綠茶特種茶類。
六安瓜片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產地在安徽省六安市的大別山一帶,六安瓜片屬于綠茶的一種。六安瓜片無芽無梗,是由單片的生葉制成,滋味香而不澀。
介紹
六安瓜片,中國傳統的歷史名茶,產于安徽省六安市大別山一帶,屬于綠茶特種茶類,簡稱瓜片、片茶。
六安瓜片是綠茶中唯一去梗去芽的片茶,采自于當地的特有品種,經扳片、剔去嫩芽和茶梗,再通過獨特的傳統加工工藝制成的形似瓜子的片形茶葉。
六安瓜片葉底嫩綠,氣味清香,口感特點是醇厚回甘,沖泡六安瓜片是采用兩次沖泡,再次沖泡的味道會變淡。
六安瓜片于每年的春季進行采摘,經過加工之后便成了瓜子的形狀,因為此而得名,顏色翠綠、顏色雖淺但是給人一種十分高傲的感覺,究其原因,是因為長相像瓜子所以被譽為六安瓜片。
中國十大名茶的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是國家級歷史名茶,中國十大經典綠茶之一。 六安瓜片(又稱片茶),為綠茶特種茶類。采自當地特有品種,經扳片、剔去嫩芽及茶梗,通過獨特的傳統加工工藝制成的形似瓜子的片形茶葉。
“六安瓜片”具有悠久的歷史底蘊和豐厚的文化內涵。早在唐代,《茶經》就有“廬州六安(茶)”之稱;明代科學家徐光啟在其著《農政全書》里稱“六安州之片茶,為茶之極品”;明代李東陽、蕭顯、李士實三名士在《詠六安茶》中也多次提及,曰“七碗清風自六安”“陸羽舊經遺上品”,予“六安瓜片”以很高的評價;“六安瓜片”在清朝被列為“貢品”,慈禧太后曾月奉十四兩;大文學家曹雪芹曠世之作《紅樓夢》中也有提及,特別是“妙玉品茶(六安瓜片)”一段,讀來令人蕩氣回腸;到了近代,“六安瓜片”被指定為特貢茶,開國總理周恩來同志臨終前還念嘮著“六安瓜片”;1971年美國前國務卿第一次訪華,“六安瓜片”還作為國家級禮品饋贈給外國友人。可見,“六安瓜片”在中國名茶史上一直占據顯著的位置。
“六安瓜片”馳名古今中外,還得惠于其獨特的產地、工藝和品質優勢。主產地是老區金寨縣,全縣地處大別山北麓,高山環抱,云霧繚繞,氣候溫和,生態植被良好,是真正大自然中孕育成的綠色飲品。同時,“六安瓜片”的采摘也與眾不同,茶農取自茶枝嫩梢壯葉,因而,葉片肉質醇厚,營養最佳,是我國綠茶中唯一去梗去芽的片茶。 六安瓜片的歷史淵源,史料尚無考證。許多茶葉工作者尋根溯源,略有所獲。較為可信的傳說有兩。一是說,1905年前后,六安茶行一評茶師,從收購的綠大茶中揀取嫩葉,剔除梗樸,作為新產品應市,獲得成功。信息不脛而走,金寨麻埠的茶行,聞風而動,雇用茶工,如法采制,并起名“峰翅”(意為蜂翅)。此舉又啟發了當地一家茶行,在齊頭山的后沖,把采回的鮮葉剔除梗芽,并將嫩葉、老葉分開炒制,結果成茶的色、香、味、形均使“峰翅”相形見絀。于是附近茶農競相學習,紛紛仿制。 這種片狀茶葉形似葵花子,逐稱“瓜子片”。以后即叫成了“瓜片”。
二是說,麻埠附近的祝家樓財主,與袁世凱是親戚。祝家常以土產孝敬。袁飲茶成癖,茶葉自是不可缺少的禮物。但其時當地所產的大茶、菊花茶、毛尖等,均不能使袁滿意。1905年前后,祝家為取悅于袁,不惜工本,在后沖雇用當地有經驗的茶工,專揀春茶的第1一2片嫩葉,用小帚精心炒制,炭火烘焙,所制新茶形質懼麗,獲得袁的贊賞。當地茶行也懸高價收買,以促茶農仿制。新茶登市后,蜚聲遐邇,連峰翅亦遜色多矣。峰翅品質雖優于大茶,但其采制技術均與大茶相同。而瓜片卻脫穎而出,色、香、昧、形別具一格,放日益博得飲品者的喜嗜,逐漸發展為全國名茶。 六安瓜片產于六安市裕安區以及金寨、霍山兩縣之毗鄰山區和低山丘陵,分內山瓜片和外山瓜片兩個產區。內山瓜片產地有金寨縣的響洪甸、鮮花嶺、龔店;裕安區的黃澗河、雙峰、龍門沖、獨山;霍山縣的諸佛庵一帶。外山瓜片產地有六安市的石板沖、石婆店、獅子崗、駱家庵一帶。產量以六安最多,品質以金寨最優。瓜片原產地齊頭山一帶,舊時為六安管轄,現屬金寨縣。齊頭山所產“齊山名片”為六安瓜片之極品。齊頭山是大別山的余脈,海拔804米,位于大別山區的西北邊緣,與江淮丘陵相連,幾十里外就能看到她巍然兀立,如天然畫屏。全山為花崗巖構成,林木蔥翠,怪石崢嶸,溪流飛瀑,煙霧籠罩。山南坡上有一石洞,處于人跡罕到的懸崖峭壁之上,因大量蝙蝠棲居,故稱為蝙蝠洞。傳說洞口曾有“神茶”,有年春天,一群婦女結伴上齊頭山采茶,其中一人在蝙蝠洞附近發現一株大茶樹,枝葉茂密,新芽肥壯。她動手就采,神奇的是茶芽邊采邊發,越采越多,直到天黑還是新芽滿樹。次日她又攀藤而至,但茶樹已然不見,于是“神茶”的美談就傳開了。50年代曾有茶葉工作者,為調查六安瓜片茶樹品種資源和生態環境,冒險攀登探洞,見洞內蝙蝠糞便厚積,松軟如綿。蝙蝠棲居石縫深處,白天很難見到,但靜坐洞中卻時而能聽到蝙蝠飛翔之聲,如風似濤。洞口有野茶一叢,有人說為蝙蝠銜籽而生,無從斷定。
六安瓜片產區位于大別山東北麓,屬淮河流域,年平均溫度15℃,年平均降水量1200~1300毫米,土壤ph6. 5左右,多為黃棕壤,質地疏松,土層深厚,茶園多在山坡沖谷之中,生態環境優越。
氣溫:海拔100-300米,常年平均氣溫15℃,海拔300米以上,低于14℃,7月份平均氣溫28.2℃,1月份平均氣溫2.1℃,春秋氣溫涼爽溫和,4月和10月平均氣溫分別為15.4℃、16.7℃。年平均無霜期210-220天,平均初霜日為11月5日,終霜日為3月29日,穩定通過10℃的初日為4月15日,終止于11月4-9日;≥0℃積溫為5085-5500℃;≥10℃積溫為4384-4750℃。 光照 年太陽輻射總量為506.18千焦/平方厘米,日平均氣溫≥0℃期間的太陽輻射為369.69千焦/平方厘米,占全年總量射量73%。年日照時數為2000-2230小時,年日照百分率在50%左右,光能資源比較豐富。 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400毫米之間,據統計,25年平均年降水中,春季占28.9%,夏季占41.1%,秋季占19.4%,冬季占10.6%。年平均降水天數為125.6天,常年相對濕度80%,干燥度0.8以下,屬濕潤地帶。 土壤 土壤類型比較復雜。中山區(內山區)主要是黃棕壤,即普通黃棕壤與山地黃棕壤,母質多為花崗巖、花崗片麻巖、角閃片麻巖,土壤深厚達1.5米以上,有機質含量高,土壤肥力和通透性好,PH4.8-5.5;外山丘崗地區(外山區)屬下蜀系成土母質分化而成的黃棕壤為主,土層雖厚,但耕作層淺薄,質地黏重,底層常有不透水粘盤層,肥力和通透性較差,PH5-6.5;其次少部分沿河兩岸及谷地,多為沖積土類,即沙質壤土(烏沙土),土層深厚,肥力高,能透性好,一般為高產茶園區。 六安瓜片的選購常識。正常氣溫年景,新茶一般在谷雨前十天內即可產出;真正葉片營養豐厚的茶草應在谷雨前后幾天內。選購品嘗“六安瓜片”通常要把握以下幾個要點:即從干茶和泡茶兩個角度考量茶的“色、香、味、形”。
一是干茶評賞。望色:通過觀望應具備鐵青(深度青色)透翠,老嫩、色澤一致,可見烘制到位。聞香:通過嗅聞應具備茶的清香透鼻的香氣,尤其是有如燒板栗那種香味或幽香的為上乘;有青草味的說明炒制功夫欠缺。嚼味:通過細嚼應具備頭苦尾甜、苦中透甜味覺,略用清水涮口后有一種清爽甜潤的感覺。觀形:通過察看應具備片卷順直、長短相近、粗細勻稱的條形,可見形狀大小一致、炒功到位。
二是干茶發湯品嘗。茶具一般選用白瓷茶杯(碗)。以泉水或深井水為佳,沒有條件的可選用礦泉水或純凈水等PH值近于中性的水質為適宜。根據茶具容量,放入茶葉適量,清淡適中,不宜過多。為避免片茶原香流離,當今有人主張用開水高沖、緩收、起壺至茶具2/3處加蓋稍候片刻(新嫩茶不宜滿加蓋)。片刻后,即可品鑒。步驟如下:首先聞其香。靠近杯碗口或口面,感覺是否有悠悠的茶葉清香;以其香味濃度體驗茶葉的香醇。
三是望其色。用碗蓋扶動茶葉查看湯色,一般是青湯透綠、清爽爽的,沒有一點的渾濁。其葉片顏色一般是谷雨前十天的茶草制作的新茶,泡后葉片顏色有淡青、青色的,不勻稱。相近谷雨或谷雨后茶草制作的片茶,泡后葉片顏色一般是青色或深青的,而且勻稱,茶湯相應也濃些、若時間稍候一會兒青綠色也深些。再是品其味。通常是先慢喝兩口茶湯后,再小呷細細品味,正常都有微苦、清涼、絲絲的甜味;葉片營養生長豐厚的茶草制作的片茶,沏泡的茶湯,往往能夠使你明顯感覺到茶湯的柔度。
四是觀其形。干茶開水發湯后,先浮于上層,隨著葉片的開湯,葉片一一的自下而上陸續下沉至杯碗底。有原來的條狀開發為葉片狀,葉片大小近同,片片疊加。 黃山毛峰茶產于安徽省黃山。黃山是我國景色奇絕的自然風景區。那里常年云霧彌漫,云多時能籠罩全山區,山峰露出云上,像是若干島嶼,故稱云海。黃山的松或倒懸,或愜臥,樹形奇特。黃山的巖峰都是由奇、險、深幽的山巖聚集而成。 云、松、石的統一,構成了神秘莫測的黃山風景區,這也給黃山毛峰茶蒙上了種種神秘的色彩。黃山毛峰茶園就分布在云谷寺、松谷庵、吊橋庵、慈光閣以及海拔1200米的半山寺周圍,在高山的山塢深谷中,坡度達30一50度。這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上層深厚,空氣濕度大,日照時間短。在這特殊條件下,茶樹天天沉浸在云蒸霞蔚之中,因此茶芽格外肥壯,柔軟細嫩,葉片肥厚,經久耐泡,香氣馥郁,滋味醇甜,成為茶中的上品。
黃山毛峰茶起源于清代光緒年間,黃山茶的采制相當精細,認清明到立夏為采摘期,采回來的芽頭和鮮葉還要進行選剔,剔去其中較老的葉、莖,使芽勻齊一致。在制作方面,要根據芽葉質量,控制殺青溫度,不致產生紅梗、紅葉和殺青不勻不透的現象;火溫要先高后低,逐漸下降,葉片著溫均勻,理化變化一致。每當制茶季節,臨近茶廠就聞到陣陣清香。黃山毛峰的品質特征是:外形細扁稍卷曲,狀如雀舌披銀毫,湯色清澈帶杏黃,香氣持久似白蘭。 中國著名綠茶之一。洞庭碧螺春茶產于江蘇省吳縣(今屬蘇州市)太湖洞庭山。太湖遼闊,碧水蕩漾,煙波浩渺。洞庭山位于太湖之濱,東山是猶如巨舟伸進太湖的半島,西山是相隔幾公里、屹立湖中的島嶼,西山氣候溫和,冬暖夏涼,空氣清新,云霧彌漫,是茶樹生長得天獨厚的環境,加之采摘精細,做工考究,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品質特點。碧螺春茶條索纖細,卷曲成螺,滿披茸毛,色澤碧綠。沖泡后,味鮮生津,清香芬芳,湯綠水澈,葉底細勻嫩。尤其是高級碧螺春,可以先沖水后放茶,茶葉依然徐徐下沉,展葉放香,這是茶葉芽頭壯實的表現,也是其他茶所不能比擬的。因此,民間有這樣的說法:碧螺春是“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一嫩(指芽葉)三鮮(指色、香、味)自古少”。
碧螺春茶從春分開采,至谷雨結束,采摘的茶葉為一芽一葉,對采摘下來的芽葉還要進行揀剔,去除魚葉、老葉和過長的莖梗。一般是清晨采摘,中午前后揀剔質量不好的茶片,下午至晚上炒茶。大多仍采用手工方法炒制,其工藝過程是:殺青--炒揉--搓團焙干。三個工序在同一鍋內一氣呵成。炒制特點是炒揉并舉,關鍵在提毫,即搓團焙干工序。
洞庭碧螺春茶風格獨具,常用之招待外賓或作高級禮品,它不僅暢銷于國內市場,還外銷至日本、美國、德國、新加坡等國。 很早以前,東洞庭莫厘峰上有一種奇異的香氣,人們誤認為有妖精作祟,不敢上山。
一天,有位膽大勇敢、個性倔強的姑娘去莫厘峰砍柴,剛走到半山腰,卻聞到一股清香,她也感到驚奇,就朝山頂觀看,看來看去沒有發現什么奇異怪物,為好奇心所驅,她冒著危險,爬上懸崖,來到山峰頂上,只見在石續里長著幾棵綠油油的茶樹,一陣陣香味好像就從 樹上發出來的。她走近茶樹,采摘了一些芽葉揣在懷里,就下山來,誰知一路走,懷里的茶葉一路散發出濃郁香氣,而且越走,這股香氣越濃,這異香薰得她有些昏沉沉。回到家里,姑娘感到又累又渴,就從懷里取出茶葉,但覺滿屋芬芳,姑娘大叫“嚇煞人哉,嚇煞人哉!”,一邊撮些芽葉泡上一杯喝起來。碗到嘴邊,香沁心脾,一口下咽,滿口芳香;二口下咽,喉潤 頭清;三口下咽,疲勞消除。姑娘喜出望外,決心把寶貝茶樹移回家來栽種。第二天,她帶上鋤頭,把小茶樹挖來,移植在西洞庭的石山腳下,加以精心培育。幾年以后,茶樹長得枝壯葉茂,茶樹散發出來的香氣,吸引了遠近鄉鄰,姑娘把采下來的芽葉泡茶招待大家,但見這芽葉滿身茸毛,香濃味爽,大家贊不絕口,因問這是何茶,姑娘隨口答曰:“嚇煞人香。”從此,嚇煞人香茶,漸漸引種繁殖,遍布了整個洞庭西山和東山,采制加工技術也逐步提高,逐步形成現今具有“一嫩三鮮”(即芽葉嫩,色、香、味鮮)特點,碧綠 澄清,形似螺旋,滿披茸毛的碧螺春茶。 有專家提醒,顏色是植物生長的自然規律,顏色越綠并不意味著茶葉品質越好,在分辨真假碧螺春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1.看外觀色澤:沒有加色素的碧螺春色澤比較柔和鮮艷,加色素的碧螺春看上去顏色發黑,發綠、發青、發暗。
2.看茶湯色澤:把碧螺春用開水沖泡后,沒有加色素的顏色看上去比較柔亮、鮮艷,加色素的看上去比較黃暗,像陳茶的顏色一樣。
專家補充,如果是著色的碧螺春,它的絨毛多是綠色的,是被染綠了的效果。而真的碧螺春應是滿皮白毫,有白色的小絨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