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文化起源于哪個國家?答:中國。
2. “品茶不獨品茶味,更須品茶人”是哪位茶人的名言?答:陸羽。
3. 下列哪個不是中國傳統四大名茶?答:紅茶。
4. 日本茶道中的茶碗通常使用什么材質制成?答:瓷器或陶器。
5. 茶道中的“茶席”是指什么?答:準備和享受茶道的空間。
6. 茶道中的“點茶”是指什么?答:啟動茶道儀式的第一個環節,將制茶工具準備好并擺放在茶席上。
7. 下列哪個不是茶道中的三味?答:清口香。
8. 茶道中的“水指”是指什么?答:測量熱水溫度的器具。
9. 茶道中的“香合”是指什么?答:裝盛香料的小盒子。
10. 茶道中的“茶道具”包括哪些東西?答:茶杯、茶碗、茶篩、茶匙等制茶用具,以及花瓶、香合、水指、房前等裝飾與輔助用具。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智慧樹知到《茶文化與茶藝(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章節測試答案
智慧樹知到《茶文化與茶藝(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章節測試答案
第一章測試
1、公元前3世紀以前,人們一直從野茶樹上采摘新鮮綠葉,沖泡成()。
A、茶水
B、藥物或滋補品
C、飲料
D、湯
正確答案:B
2、世界三大無酒精飲料是()。
A、茶、牛奶、咖啡
B、茶、咖啡、可樂
C、咖啡、牛奶、可可
D、茶、咖啡、可可
正確答案:D
3、明代在制茶上,改蒸青為()
A、炒青
B、嗮青
C、殺青
D、烘青
正確答案:A
4、1992年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在()召開成立大會,也將弘揚茶文化列為工作任務.
A、寧波
B、杭州
C、北京
D、上海
正確答案:A
5、宋代斗茶最關鍵的工序為點茶與擊拂,最精彩部分集中于()的顯現。
A、湯花
B、色澤
C、味道
D、香味
正確答案:A
6、世界上最先發現、利用和飲用茶的國家是哪個國家?
A、中國
B、印度
C、英國
D、日本
正確答案:A
7、誰告訴我們,“茶之為飲,發乎神農,聞于魯周公”?
A、皎然
B、陸羽
C、李白
D、蘇東坡
正確答案:B
8、中華民族的國飲是什么
A、酒
B、飲料
C、中藥
D、茶
正確答案:D
9、什么時期出現了出現了“廟廟種茶、無僧不茶的風尚”?
A、唐前期
B、唐中期
C、中唐后
D、唐后期
正確答案:C
10、中原地區到底有什么東西,能引起少數民族的興趣呢?
A、瓷器
B、棉布
C、絲綢
D、茶葉
正確答案:D
第二章測試
1、“茶道”一詞最早見于唐代詩僧()《飲茶歌?誚(qiao)崔石使君》詩中“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A、陸羽
B、皎然
C、盧仝
D、白居易
正確答案:B
2、中國茶道的四大功能()
A、感恩、包容、分享、結緣
B、感恩、美德、友愛、團結
C、感恩、寬容、結緣、平等
D、感恩、包容、分享、平等
正確答案:A
3、佛人飲茶最早是在漢代。
正確答案:X
4、作為“茶禪一味”的禪茶必須是傳統的茶之雅與對佛法的領悟的有機結合。
正確答案:√
5、白居易在《暮江吟》中寫道:“游罷睡一覺,覺來茶一甌”
正確答案:X
6、中國茶藝表演的最高法則是什么?
A、道法自然
B、禪茶合一
C、天人合一
D、崇尚簡凈
正確答案:A
知到智慧樹,茶文化與茶藝,網課答案?
2020知到答案 茶文化與茶藝 最新智慧樹滿分章節測試答案
發
分類:網課答案
1、 問題:公元前3世紀以前,人們一直從野茶樹上采摘新鮮綠葉,沖泡成()。
選項:
A:茶水
B:藥物或滋補品
C:飲料
D:湯
答案: 【藥物或滋補品】
2、 問題:世界三大無酒精飲料是()。
選項:
A:茶、牛奶、咖啡
B:茶、咖啡、可樂
C:咖啡、牛奶、可可
D:茶、咖啡、可可
答案: 【茶、咖啡、可可】
3、 問題:明代在制茶上,改蒸青為()
選項:
A:炒青
B:嗮青
C:殺青
D:烘青
答案: 【炒青】
4、 問題:1992年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在()召開成立大會,也將弘揚茶文化列為工作任務.
選項:
A:寧波
B:杭州
C:北京
D:上海
答案: 【寧波】
5、 問題:宋代斗茶最關鍵的工序為點茶與擊拂,最精彩部分集中于()的顯現。
選項:
A:湯花
B:色澤
C:味道
D:香味
答案: 【湯花】
6、 問題:
世界上最先發現、利用和飲用茶的國家是哪個國家?
選項:
A:中國
B:印度
C:英國
D:日本
答案: 【中國】
7、 問題:
誰告訴我們,“茶之為飲,發乎神農,聞于魯周公”?
選項:
A:皎然
B:陸羽
C:李白
D:蘇東坡
答案: 【陸羽】
8、 問題:
中華民族的國飲是什么
選項:
A:酒
B:飲料
C:中藥
D:茶
答案: 【茶】
9、 問題:
什么時期出現了出現了“廟廟種茶、無僧不茶的風尚”?
選項:
A:唐前期
B:唐中期
C:中唐后
D:唐后期
答案: 【中唐后】
10、 問題:
中原地區到底有什么東西,能引起少數民族的興趣呢?
選項:
A:瓷器
B:棉布
C:絲綢
D:茶葉
答案: 【茶葉】
第二章 單元測試
1、 問題:“茶道”一詞最早見于唐代詩僧()《飲茶歌?誚(qiao)崔石使君》詩中“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選項:
A:陸羽
B:皎然
C:盧仝
D:白居易
答案: 【皎然】
2、 問題:中國茶道的四大功能()
選項:
A:感恩、包容、分享、結緣
B:感恩、美德、友愛、團結
C:感恩、寬容、結緣、平等
D:感恩、包容、分享、平等
答案: 【感恩、包容、分享、結緣】
3、 問題:佛人飲茶最早是在漢代。
選項:
A:對
B:錯
答案: 【錯】
4、 問題:作為“茶禪一味”的禪茶必須是傳統的茶之雅與對佛法的領悟的有機結合。
選項:
A:對
B:錯
答案: 【對】
5、 問題:白居易在《暮江吟》中寫道:“游罷睡一覺,覺來茶一甌”
選項:
A:對
B:錯
答案: 【錯】
6、 問題:
中國茶藝表演的最高法則是什么?
選項:
A:道法自然
B:禪茶合一
C:天人合一
D:崇尚簡凈
答案: 【道法自然】
7、 問題:
中國茶藝之美表現為什么?
選項:
A:文質并重
B:怡口悅目
C:怡心悅意
D:怡志悅神
答案: 【文質并重】
8、 問題:
“茶宜精行儉德之人”這句話是誰說的?
選項:
A:陸羽
B:李白
C:蘇東坡
D:鄭板橋
答案: 【陸羽】
9、 問題:
在我國的哪個時期,佛教盛行,寺必有茶,教必有茶,禪必有茶。
選項:
A:魏晉
B:隋唐
C:唐宋
D:元明
答案: 【唐宋】
10、 問題:
“君子愛茶,因為茶性無邪”這句話是誰說的?
選項:
A:林語堂
B:吳覺農
C:韓素音
D:陸羽
答案: 【吳覺農】
茶藝的基本技能有哪些智慧樹
茶藝是一門古老的文化藝術,基本技能是成就一位合格的茶藝師的前提。首先,茶藝師需要熟練掌握泡茶的基本技巧,例如正確的選茶、制茶、選水等。其次,純熟掌握茶器的使用方法,例如如何使用茶壺、洗滌茶具等。最后,茶藝師需要有優雅的儀態和高超的表演技巧,讓觀眾在品茗的同時,也欣賞到茶藝師的精湛技巧與韻味。以上是茶藝的基本技能,只有掌握這些技能,才能在泡茶的過程中充分展現茶文化的內涵。
茶文化的閱讀題和答案
中國是茶的故鄉,是茶的原產地,在我國,茶被譽為"國飲"。那么茶 文化 的閱讀題和答案有什么?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閱讀題和答案,希望對您有用。
茶文化的閱讀題和答案
茶文化
喝茶是我國傳統生活的一部分。
兩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發現了茶。公元780年,學者陸羽用幾十年的工夫研究茶,寫了一本《茶經》, 總結 了中世紀我國喝茶的 經驗 。從此 飲茶 的藝術便日益精進。不單茶葉有多種多樣,茶具、烹茶的水和燒水的 方法 也日新月異。
一般的茶葉可分為不發酵的綠茶,經過發酵的紅茶,半發酵的烏龍茶,蒸軟后壓成的磚茶和用茉莉、珠蘭、玫瑰等香花窨(xūn,同“熏”)制的花熏茶。這些茶又因茶種、產地和制法不同而有無數的名稱和品種。
在古代,我們的茶是煮的,這種茶汁液十分濃澀,需要加鹽、香料、薄荷、棗等調味品來中和它。現在我們沏茶都用開水沖泡。泡飲的方法不僅手續簡便,更主要的是充分發揮了茶葉本身的色、香、味等特點。我們喝一杯龍井,就感到它翠色可愛,香氣清洌、略帶甘澀。喝一杯紅茶,那紫紅絲絨似的顏色和濃厚甘醇的香味,又給人以迥然不同的感覺。
陸羽認為燒茶的水是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講究喝茶的人分辨得出水的味道。現在都市里的人,喝茶都用自來水煮沸沖泡,但在江南農村則仍然采用傳統的方法,用雜質較少的 雨水 或雪水烹茶。這種茶味道純清,更能顯示茶的真味。
在我國,喝茶的工具——杯、壺和茶灶,也有無窮的品色。因為茶的品種和沖泡方法不同,茶具有各種不同的考究。
11.本文依次介紹了我國飲茶的歷史、 、 、 、茶具等內容。(3分)
12.畫線的 句子 在全文的結構上起到什么作用?(3分)
答:
13.用開水沖泡茶有哪些優點?(4分)
答:
14.根據上下文,請你簡單解釋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意思。(4分)
答:
11.(3分)茶葉的品種、泡茶的方法、燒茶的水
12.(3分)總領下…分發揮茶葉本身的色、香、味等特點。
14.(4分)泡茶的水最好的是山泉水,其次是河水,最差的是井水。
茶道閱讀試題及答案
1、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1~2題。
茶道
邸永君
飲茶、嗜茶,是中華兒女發自內心的喜好,是炎黃子孫綿延千載的雅趣。古語云:“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茶道與六藝相通,成為我國 傳統文化 藝術的重要載體。茶還被人們視為生活之享受,治病之良藥,提神之佳品,友誼之紐帶,文明之象征。飲茶有益,更應有禮、有道。基于此念,在漫長的流傳過程中,我們的祖先賦予了飲茶以豐富的文化內涵。它已不局限于日常物質生活需求的層次,日益發展升華為一種優雅的文化藝能——茶道。
所謂茶道,是以通過飲茶而修道、悟道并力求最終證道的一種生活藝術,是飲茶健體與修身證道的統一。無茶,道則無從談起,“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是也;而無道,用茶則不啻蛙吞牛飲,了無情趣。因此,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茶道之大要有四:曰茶藝、茶禮、茶境、修道。所謂茶藝是指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的一整套技藝;所謂茶禮是指茶事活動中的禮儀、法則;所謂茶境是指茶事活動的場所、環境;而所謂修道,就是通過茶事活動來怡情修性、悟道體道,以求最終達到精神升華的至美意境。
茶道中所修何道?到底是儒家之道,道家、道教之道,還是禪宗及佛教之道,會因飲者旨趣不同而各有偏重。一般而言,應為各家之道的綜合融會,概括起來有養生、怡情、修性、證道四大層次。而證道是修道的理想目標,是茶道的終極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既可詮釋為儒家之“盡精微而致廣大”,又可體味出道家之“無為而無不為”,還可領悟到佛家之“一塵不染萬慮不生”。
回顧國人飲茶歷史,飲茶之法有一個演變過程。最初多用煮茶之法,后來逐漸摸索出煎、點、泡等3種方法。而茶藝便是依煎、點、泡三法而成,中國茶道也就先后出現了煎茶道、點茶道、泡茶道等3種形式。
茶藝是茶道的基礎,而茶道之形成必然要以飲茶的普及為前提。唐代以前雖已有飲茶習俗,但普及程度尚低。東晉時,士大夫之間飲茶之風漸盛,已有茶藝的雛形,然而遠未完善。由晉至唐,屬于中國茶道的萌芽時期。
中唐以后,國人飲茶殆成風俗,國中人士多“比屋之飲”,且迅速向周邊地區擴散,甚至已流于塞外。至肅宗、代宗兩朝,陸羽著《茶經》,奠定了中國茶道的基礎,又經皎然、常伯熊等人推動、增潤和完善,形成“煎茶道”;北宋時期,蔡襄著《茶錄》,徽宗趙佶著《大觀茶論》,形成“點茶道”;明朝中期,張源著《茶錄》,許次紓著《茶疏》,又形成“泡茶道”。所以可以說,中國茶道成于唐,繼于宋而盛于明。
隨著時間的推移,盡管中國先后產生了煎茶道、點茶道、泡茶道,但由于近代世事無憑,人心浮動,泥沙俱下,玉石皆焚,無數優良的傳統、風俗、技藝、習慣被遺棄殆盡,不禁令人扼腕嘆息。煎茶道、點茶道在中國本土早已消亡,唯有泡茶道尚存有一線生機。
(選自《 百科 知識》,有刪節)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茶被人們視為生活享受,治病良藥,提神佳品,友誼紐帶,文明象征,因而人們給飲茶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B.在古代,飲茶的方法被稱為茶藝,它是茶道的基礎,包括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等幾個環節。
C.茶道萌芽于東晉時期,到唐代通過陸羽、經皎然等人的發展和推動逐漸形成,經過宋、元兩代的發展,到明代達到了鼎盛時期。
D.隨著飲茶方式的改變,在中國只有泡茶道留傳下來,而技藝更為優良的煎茶道和點茶道反而被人們遺棄殆盡。
【答案】C
【解析】 A項“人們給飲茶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基于“飲茶有益,更應有禮、有道”的觀念。B項“飲茶的方法被稱為茶藝”,說法錯誤。D項煎茶道和點茶道技藝更為優良,說法錯誤。
2、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3~5題。
曹操《短歌行》(其一)中有“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四句。歷來對此四句的理解不甚相同,多認為這是比喻猶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一時無所適從。筆者認為,詩中的烏鵲當偏指烏鴉,《漢語大詞典》釋“烏鵲”,其一義即指“烏鴉”。“烏”既與王業有關,曹操這里所慨嘆的當指統一全國的王業未能成就。清代的王堯衢闡釋這首詩說:“以‘明明如月’而恨不能拾取,遂憂之不忘,則其暗奸天位之心久矣。……月明則星稀,非烏鵲飛之時也,以故繞樹三匝而無所依托,則英雄無用武之地矣。……孟德以傾漢為心,其借口周公,不異王莽。”(《三曹資料匯編》第28頁,中華書局1980年版)這說明了曹操以烏鵲南飛而無所依托來比喻自己不能完全奪取占有漢家的王業。
蘇軾《赤壁賦》有意引用《短歌行》的詩句并云:“‘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受蘇軾的影響,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便有意安排曹操橫槊賦詩的 故事 情節,并借小說中人物劉馥之口闡釋這四句
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此不吉之言也。”羅貫中顯然以“烏鵲南飛”等句象征曹操南征失敗,未能實現統一大業。毛宗崗對這一節加以評論道:“蘇子瞻《赤壁賦》亦引此四句,以為孟德之困于周郎,蓋南飛而無可依,正應其南征而無所得耳。”結合毛氏的評語可以看出羅貫中有意把“烏”意象與王業聯系起來。再如清趙翼《赤壁》詩云:“烏鵲南飛無魏地,大江東去有周郎。”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
《短歌行》究竟寫于何時,因乏史料佐證,目前難以確定。《赤壁賦》《三國演義》《赤壁》詩說它寫于赤壁之戰時,盡管是出于文學家的想象和推測,但他們都有將“烏鵲”與統一全國的王業聯系起來的傾向,將“烏鵲南飛”等句視為曹操王業未能成就的征兆的意圖是明顯的。
4.下列不屬于作者提出自己觀點的根據的一項是 ( )
A.歷來多認為,這是比喻猶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一時無所適從。
B.《漢語大詞典》釋“烏鵲”,其一義即指“烏鴉”。
C.古代文學中烏鴉的出現可以預示王業的歸屬。
D.王堯衢、蘇軾、羅貫中和趙翼對這幾句詩的闡釋和引用。
【答案】A
【解析】 “歷來多認為……”一句指明歷來多數人的觀點,并不是作者立論的依據
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赤壁賦》《三國演義》《赤壁》詩把《短歌行》的寫作時間定為赤壁之戰時,這是文學家的想象和推測。
B.毛宗崗的評論旨在揭示《赤壁賦》中引用《短歌行》的意圖和羅貫中有意安排曹操橫槊賦詩這一情節的目的。
C.作者對《短歌行》中“烏鵲南飛”等句的理解與蘇軾、羅貫中、趙翼的觀點完全一致。
D.在本文中,作者不僅對《短歌行》中“烏鵲南飛”等句的理解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而且闡明“烏”作為王業的意象由來已久。
【答案】C
【解析】 “完全一致”錯誤。作者的觀點在文中以“曹操這里所慨嘆的……”一句顯示,蘇軾等人的觀點在文末以“他們都有……是明顯的”一句表明,只能說基本相同。
3、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6~8題。
散文 中的閑話筆調
吳永福
散文寫作中,最有興味的或許就是筆調了。筆調,是一個作家成熟的標志。現代散文中,有一種甚為風行的筆調,就是閑話筆調。胡適曾說:“白話散文很進步了。散文方面最可注意的發展,乃是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這一類小品,用平淡的談話,包含著深刻的意味;有時很像笨拙,其實卻是滑稽。這一類作品的成功,就可徹底打破那‘美文不能用白話’的迷信了。”可見所謂閑話筆調就是談話風格的,或者說用談話方式來 作文 。
此種筆調經周作人、林語堂等人的提倡,便有了以性靈為中心、以閑適為格調之說。此種談話風格的小品文筆調,林語堂甚為醉心,并在許多 文章 中反復申說。林語堂因甚為欣賞談話風格的行文,還力主擴充散文的篇幅,但要以此來挑戰古文的簡潔,就不足為訓了。用談話方式來作文自然是很好的,但作文畢竟不完全等同于談話。若是真將那種談話過程記錄下來,也夠得拉雜,更不用說話題的游移了。梁實秋先生力主行文的簡練,就要明智得多。呼應于周作人的說法,林語堂主張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調,但又格外地張揚了幽默。幽默可為行文增添風趣,但若過分大張旗鼓地提倡,則本身可能成為一個幽默。
閑話筆調是散文中較為自然的言說方式。此種筆調是用說話來交流的,心中存有一個交談的對象,如此即可展開交流。至于所談的題目并未,照林語堂的說法,正是宇宙之大、蒼蠅之微無所不談。不過,作家的言說仍不離心靈或性情,因而所談的題目也是有喜惡的。但不妨假定讀者那方面也有同好,如此即可達成溝通。此種筆調雖說有一種涵蓋作用,但并不礙于各人的談論,并非千人一面,可各有面目。比如周作人的創作以閑適為主,從而講求所謂生活的藝術。但在退隱的心態下,也不無書齋生活的苦悶,于是于閑適中滲出一股苦味來。林語堂雖說傾心幽默,倒也率意而談,不無名士作風。至于以幽默見長的,或許要算梁實秋。但梁實秋也是心存雅致,幽默只不過是用來抵斥種種不雅的,所謂相反相成是也。而老舍,為幽默而幽默,則并不見佳。他顯然是過于著重幽默了,并以之作為作文的主旨,卻有可能落入油滑。其實,幽默表現于文中,多是一種點綴,可為行文增添諧趣,但若要從頭到尾地幽默下來,就往往吃力不討好。
因而即便同是閑話筆調,也可各有不同的,這才是真正的個人筆調。但個人應當以自我說話,而自我又處于大我與小我之間,這就得把握其中的分寸。比如周作人將載道與言志對立起來,從而將寫作完全地由載道轉為言志,卻又囿于個人的性情,所得就小了,因此小品文也就淪為小擺設。其實,言志與載道并非簡單的對立關系。社會生活的特點就是形成了各種觀念,也可謂各有其道。文中若盡是載道口吻,實則就是充當了各種觀念的傳聲筒,這就在文中喪失了自我。但若想將自我完全游離于各種觀念之外,恐怕也不現實,正如人都生活在社會中一樣,各種觀念或道對人也有一種約束作用。郁達夫曾說:“現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個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現的個性,比從前的任何散文都來得強。”換言之,重個性,這才是現代意義上的散文。若抹去個性,從而充當某種觀念的傳聲筒,仍又是載道之文了。在散文中,筆調確乎是個人的。而所謂的個人筆調,就是要在散文中形成獨具個性的言說方式。
(選自《閱讀與寫作》,有刪改)
7.以下關于各個作家創作風格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周作人以閑適為主,但在閑適中也帶有書齋的苦悶。
B.林語堂追求幽默,但是率意而談,體現出名士作風。
C.老舍為幽默而幽默,刻意為之,適得其反,有一股油滑之風。
D.梁實秋行文簡練,文章雅致,用幽默來抵斥種種不雅。
【答案】C
【解析】 是容易落入油滑。
8.根據原文的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
A.用平淡的談話方式來包藏深刻的意味是我國現代散文的一大特點,這是白話散文最重要的進步。
B.一個作家是否成熟,關鍵是看他是否形成了真正的個人筆調,這種筆調的表現各有
不同。
C.因為用談話的方式來寫,便沒有古文那樣簡潔,所以閑話筆調的散文篇幅往往都
很長。
D.文中如果都是載道口吻,就在文中喪失了自我,所以寫作應該由載道轉為言志,表現作者個性。
【答案】B
【解析】 A項不是所有的現代散文。C項“篇幅往往都很長”的表述屬無中生有。D項不能完全轉為言志
中國茶文化的閱讀題和答案
中國茶文化
中國是茶的故鄉,是茶的原產地,在我國,茶被譽為"國飲"。中國人對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將相,文人墨客,諸子百家,下至挑夫販卒,平民百姓,無不以茶為好。"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茶通六藝,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載體。
茶文化產生之初是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開始的。兩晉北朝時,一些有眼光的家便提出"以茶養廉",以對抗當時的奢侈之風。魏晉以來,天下亂,文人無以匡世,漸興清淡之風。這些人終日高談闊論,必有助興之物,于是多興飲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賢。后來清淡之風發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飲終日不醉的畢竟是少數,而茶則可長飲且始終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們就轉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現了許多茶人。
在我國的唐朝時期,疆域廣闊,注重對外交往。長安是當時的、文化中心,中國茶文化正是在這種大氣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還與當時佛教的發展、科舉制度、詩風大盛、貢茶的興起、禁酒有關。唐朝陸羽自成一套的茶學、茶藝、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經》,是一個劃時代的標志。《茶經》非僅述茶,而是把諸家精華及詩人的氣質和藝術思想滲透其中,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理論基礎。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則進一步向上向下拓展。宋朝人拓寬了茶文化的社會層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興旺,但茶藝走向繁復、瑣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元朝時,北方民族雖嗜茶,但對宋人繁瑣的茶藝不耐煩。文人也無心以茶事表現自己的風流倜儻,而希望在茶中表現自己的清節,磨練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這兩種思潮卻暗暗契合,即茶藝簡約,返樸歸真。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藝簡約化;二是茶文化精神與自然契合,以茶表現自己的苦節。晚明到清初,精細的茶文化再次出現,制茶、烹飲雖未回到宋人的繁瑣,但茶風趨向纖弱,不少茶人甚至終身生泡在茶里,出現了玩物喪志的傾向。
1.對文章內容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3分
A.茶文化產生之初是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開始的,但它的整個發展脈絡卻并不是始終與儒家思想緊密相連。
B.茶文化最初產生于兩晉南北朝時期,唐時得到發展,宋時則進一步拓展,晚明清初則發展到高峰,開創了精細的茶文化 閱讀答案 __ 中國茶文化閱讀答案__ 中國茶文化。
C.清談之風、佛教的發展、科舉制度、貢茶的興起、禁酒等諸多因素都是茶文化得以發展的因素。[來源:學*科*網Z*X*X*K]
D.茶文化體現了古代文人保持操守、磨練意志的積極心理,惜其不能終了,晚明到清出現了玩物喪志的可怕現象。
2,對宋元及明末清初三個歷史階段茶文化的特點的概述錯誤的一項是( )(3分)
A.宋朝茶藝走向繁復、瑣碎、奢侈。
B.元朝茶藝簡約,返樸歸真。
C.明中期茶文化精神雖與自然契合,但也有了文人沉溺茶中自命清高的苗頭。
D.明末清初茶風趨向纖弱,出現了玩物喪志的傾向。
3.依據原文判斷,茶通六藝中“六藝”指的是什么?( ) (3分)
A.《詩》、《書》、《禮》、《易》、《樂》、《春秋》。
B.風、雅、頌、賦、比、興。
C.禮、樂、射、御、書、數。
D.琴、棋、書、畫、詩、酒。
4.給下列加點字注音(2分)
載體( ) 契合( )
【材料二】
日本茶文化
十五世紀末,日本茶人村田珠光,吸收禪院茶禮,以樸素、淡泊為尚,屏棄一味崇尚中國茶器、追求豪奢的作法,創立了具有禪理的茶道。
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國,它也有自己的形成、發展過程和特有的內蘊。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日常生活行為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熔為一爐,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
它不僅僅是物質享受,而且通過茶會,學習茶禮,陶冶性情,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閱讀答案__ 中國茶文化 文章閱讀 答案__。正如桑田中親說的:茶道已從單純的趣味、娛樂,前進成為表現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規范和理想。十六世紀末,千利休繼承、汲取了歷代茶道精神,創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剖析利休茶道精神,可以了解日本茶道之一斑。
村田珠光曾提出過謹敬清寂為茶道精神,千利休只改動了一個字,以和敬清寂四字為宗旨,簡潔而內涵豐富。清寂也寫作靜寂。它是指審美觀。這種審美意識的產生,有社會歷史原因和思想根源。
平安末期至鐮倉時代,是日本社會動蕩、改組時期,原來占統治地位的貴族失勢,新興的武士階層走上了舞臺。失去天堂的貴族感到世事無常而悲觀厭世,很多貴族文人離家出走,或隱居山林,或流浪荒野,在深山野外建造草庵,過著隱逸的生活,創作所謂草庵文學,以抒發他們思古之幽情,排遣胸中積憤。這種文學色調陰郁,文風幽玄。
到了室町時代,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競爭激烈,商務活動繁忙,城市奢華喧囂。不少人厭棄這種生活,過起隱居的生活,尋求心神上的安逸,以冷峻、恬淡、閑寂為美。茶人村田珠光等人把這種美意識引進茶湯中來,使清寂之美得到廣泛的傳播。
而和敬這一倫理觀念,是在對唐朝物品 收藏 熱潮的 反思 中產生的道德觀念。自鐮倉以來,大量唐物宋品運銷日本。特別是茶具、藝術品,為日本茶會增輝。但也因此出現了豪奢之風,一味崇尚唐物,輕視倭物茶會。熱心于茶道藝術的村田珠光等人,反對奢侈華麗之風,提倡清貧簡樸,認為本國產的黑色陶器,幽暗的色彩,自有它樸素、清寂之美。用這種質樸的茶具,真心實意地待客,既有審美情趣,也利于道德情操的修養。
日本的茶道有煩瑣的規程,如茶葉要碾得精細,茶具要擦得干凈,插花要根據季節和來賓的名望、地位、輩份、年齡和文化教養等來選擇。主持人的動作要規范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節奏感和飄逸感,又要準確到位閱讀答案__ 中國茶文化閱讀答案。凡此種種都表示對來賓的尊重,體現和、敬的精神。
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成為融宗教、哲學、倫理、美學為一體的文化藝術活動。
5.下面哪句詩體現了上文‘和、敬、清、寂’中的“和、敬”二字。(3分)( )
A、平生于物原無取,消受山中水一杯。----孫一元
B、濟入茶水行方便;悟道庵門洗俗塵。----周杏村
C、青燈耿窗戶,設茗聽雪落。----陸游
D、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潔
----蘇軾
6.〖材料二〗中日本茶道中“清寂”審美觀出現的社會原因是什么?(5分)
答案
1.B原文是‘精細的茶文化再次出現’。2.C“但也有了文人沉溺茶中自命清高的苗頭”無中生有。 3.D 4.zai qi 5.D
6.(1)平安末期至鐮倉時代,日本社會動蕩、改組,原來占統治地位的貴族感到世事無常而悲觀厭世,以草庵文學抒發他們思古之幽情,排遣胸中積憤。這種文學色調陰郁,文風幽玄。
(2)室町時代,商業經濟的發展,競爭激烈,商務活動繁忙,不少人厭棄這種生活,過起隱居的生活,尋求心神上的安逸,以冷峻、恬淡、閑寂為美。(6分)
一文詳解茶文化與茶道的關系
一文詳解茶文化與茶道的關系
茶道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和精神,包括了茶藝、禮法、環境和修行四大要素,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中國的茶道精神表現為四個方面: 中和之道、自然之性、清雅之美以及明倫之禮。
1、中和之道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提到“中庸之道”,“中和”就是詮釋此道的一個詞。生活中,人們常常把這種相對和諧的狀態作為理想的境界,是心理與生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均衡、和諧、美好關系的理想追求。
2、自然之性
隨性而自然,是中國文化中自古以來就追尋的情趣。茶道中關于“自然”的追求,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 是追求天地萬物的自然發展,二是追求人性自然而然地發展。
3、清雅之美
清,是指飲茶物質環境的清,也指人格的清高。雅是指飲茶的環境要雅、茶具嬰雅、茶客要雅、飲茶方式要雅……等等。茶道的境界,要基于清雅之境,但又不拘泥于形式,畢竟大俗也可大雅。
4、明倫之禮
是指基于飲茶活動所體現的行為禮儀、交流禮儀等比如,飲茶時,其人儀態端莊整潔,與人交流守禮面有節,令人十分暢快等。
茶文化
茶文化包括關于茶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以及心態文化四個方面的內容。上面我們所說的茶道,就是茶文化中的行為和心態文化,屬于精神文明的范疇。
1、物質文化
指人們從事茶葉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綜合,即有關茶葉的栽培、制造、加工、保存、化學成分及療效研究等,也包括品茶時所使用的茶葉、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見摸得著的物品和建筑物。
2、制度文化
指人們在從事茶葉生茶和消費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行為規范。如隨著茶葉生產的發展,歷代統治者不斷加強有關茶的管理措施,我們稱之為“茶政”,包括納貢、茶稅、內銷、外貿等。
3、行為文化
指人們在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約定成俗的行為模式,通常以茶禮、茶俗以及茶藝等形式表現出來。比如古時候形成的茶百戲、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習俗。而到現在,各地、個民俗形成的飲茶習俗更是異彩紛呈,各種飲茶方法和茶藝程序也是百花齊放,數不勝數。
4、心態文化
指人們在品茶的過程中所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的因素。正如在品茶過程中,我們所追求的意境和韻味:當然也包括反映茶葉生產、飲茶情趣等的文藝作品:還有將飲茶與人生處世哲學相結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我們所說的茶道、茶德等。這是茶文化的最高層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其實從上面我們就可以看出,不管是茶文化也好,還是茶道也好,都是圍繞“喝好”一杯茶展開的,離開了茶,也就不存在什么茶文化或茶道了。
知到智慧樹,中國茶文化與茶健康,期末考試答案?
更多題庫和答案詳見-公種號-堅果搜題,大學四年的英語和網課答案都有!免費不限次!保證全網題庫最新最全!包含:知到智慧樹,超星爾雅學習通,優學院,中國大學慕課,高校邦,英語網課答案,四六級考研資料等等!
茶文化基本知識 中國茶文化
茶文化基本知識如下:
1、綠茶制作時不經發酵,干茶、湯色、葉底均為綠色的茶為綠茶,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茶類。由于不發酵,鮮葉的顏色少有改變,保持了天然的綠色。
2、綠茶屬于不發酵茶,差性偏寒,綠茶是我國名茶最多、研究最廣,也是產量最多的茶類;其花色品種之多居世界首位。
3、紅茶屬于全發酵的茶,茶性溫和。紅茶與綠茶的區別,在于紅茶加工時不經殺青,而是通過萎凋,使鮮葉失去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成條或切成顆粒)破壞細胞結構,使茶葉中的多酚類和氧化酶類得以接觸氧化,即發酵,變成紅色的化合物,從而形成紅湯、紅葉。
4、黃茶和白茶都屬輕微發酵的茶葉。黃茶是“黃湯黃葉”條索肥壯緊實、挺直、芽身金黃、滿披銀毫。白茶一是采摘多毫的幼嫩芽葉制成,二是加工時采取不炒、不揉的晾曬烘干工藝。
5、烏龍茶屬半發酵茶,是介于不發酵茶與全發酵茶之間的一類茶葉。外形色澤青褐,因此也稱它為青茶。烏龍茶沖泡后葉片上有紅有綠,典型的烏龍茶葉片中間呈綠色葉緣呈紅公,素有“綠葉紅鑲邊”之美稱。經久耐泡,入口醇厚回甘有天然花香味。烏龍茶是四季茶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6、白茶有芽茶和葉茶之分。單芽之稱的茶成為“銀針”,一芽二、三葉的是“白牡丹”,還有“貢眉和壽眉”一般是三葉及三葉以下。
7、白茶屬于輕度發酵茶,茶性偏涼;白茶是我國的特產,以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陽等縣為主。它在加工時不炒不揉,只將細嫩、葉背滿是茸毛的茶葉曬干或用文火烘干,而使白色茸毛完整的保留下來。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滿身披毫,毫香清鮮,湯色黃綠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的品質特點。
8、黑茶屬于后發酵的茶黑茶,茶性溫和。相較于其他茶類來說,一般原料較粗老,加之制作過程中堆積發酵時間較長,因而葉色呈暗褐色。黑茶又稱邊銷茶,是藏、蒙、維吾爾等邊區少數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
9、待客茶藝是指一位大師與客人圍坐在桌旁,一起喝茶、品茶。在場的每個人都是茶藝術的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他們直接參與茶藝美的創造與體驗,能充分領略茶藝的色、香、韻,也能自由交流情感,探討茶藝,探索茶道精神和人生意義。
10、茶藝要真正體現出茶人之間平等互敬的精神,因此對賓客都有規范的要求。做為客人,要以茶人的精神與品質去要求自己,投入地去品賞茶。作為服務者,也要符合待客之道,尤其是茶藝館,其服務規范是決定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
茶道的閱讀答案
想必學很多的學生在試卷上都有發現有關于茶道的閱讀題吧,那么茶道的閱讀題與答案是什么呢?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茶道的閱讀答案,希望對您有用。
茶道的閱讀答案茶道
邸永君
飲茶、嗜茶,是中華兒女發自內心的喜好,是炎黃子孫綿延千載的雅趣。古語云:“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茶道與六藝相通,成為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載體。茶還被人們視為生活之享受,治病之良藥,提神之佳品,友誼之紐帶,文明之象征。飲茶有益,更應有禮、有道。基于此念,在漫長的流傳過程中,我們的祖先賦予了飲茶以豐富的文化內涵。它已不局限于日常物質生活需求的層次,日益發展升華為一種優雅的文化藝能——茶道。
所謂茶道,是以通過飲茶而修道、悟道并力求最終證道的一種生活藝術,是飲茶健體與修身證道的統一。無茶,道則無從談起,“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是也;而無道,用茶則不啻蛙吞牛飲,了無情趣。因此,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茶道之大要有四:曰茶藝、茶禮、茶境、修道。所謂茶藝是指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的一整套技藝;所謂茶禮是指茶事活動中的禮儀、法則;所謂茶境是指茶事活動的場所、環境;而所謂修道,就是通過茶事活動來怡情修性、悟道體道,以求最終達到精神升華的至美意境。
茶道中所修何道?到底是儒家之道,道家、道教之道,還是禪宗及佛教之道,會因飲者旨趣不同而各有偏重。一般而言,應為各家之道的綜合融會,概括起來有養生、怡情、修性、證道四大層次。而證道是修道的理想目標,是茶道的終極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既可詮釋為儒家之“盡精微而致廣大”,又可體味出道家之“無為而無不為”,還可領悟到佛家之“一塵不染萬慮不生”。
回顧國人飲茶歷史,飲茶之法有一個演變過程。最初多用煮茶之法,后來逐漸摸索出煎、點、泡等3種方法。而茶藝便是依煎、點、泡三法而成,中國茶道也就先后出現了煎茶道、點茶道、泡茶道等3種形式。
茶藝是茶道的基礎,而茶道之形成必然要以飲茶的普及為前提。唐代以前雖已有飲茶習俗,但普及程度尚低。東晉時,士大夫之間飲茶之風漸盛,已有茶藝的雛形,然而遠未完善。由晉至唐,屬于中國茶道的萌芽時期。
中唐以后,國人飲茶殆成風俗,國中人士多“比屋之飲”,且迅速向周邊地區擴散,甚至已流于塞外。至肅宗、代宗兩朝,陸羽著《茶經》,奠定了中國茶道的基礎,又經皎然、常伯熊等人推動、增潤和完善,形成“煎茶道”;北宋時期,蔡襄著《茶錄》,徽宗趙佶著《大觀茶論》,形成“點茶道”;明朝中期,張源著《茶錄》,許次紓著《茶疏》,又形成“泡茶道”。所以可以說,中國茶道成于唐,繼于宋而盛于明。
隨著時間的推移,盡管中國先后產生了煎茶道、點茶道、泡茶道,但由于近代世事無憑,人心浮動,泥沙俱下,玉石皆焚,無數優良的傳統、風俗、技藝、習慣被遺棄殆盡,不禁令人扼腕嘆息。煎茶道、點茶道在中國本土早已消亡,唯有泡茶道尚存有一線生機。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茶被人們視為生活享受,治病良藥,提神佳品,友誼紐帶,文明象征,因而人們給飲茶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B.在古代,飲茶的方法被稱為茶藝,它是茶道的基礎,包括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等幾個環節。
C.茶道萌芽于東晉時期,到唐代通過陸羽、經皎然等人的發展和推動逐漸形成,經過宋、元兩代的發展,到明代達到了鼎盛時期。
D.隨著飲茶方式的改變,在中國只有泡茶道留傳下來,而技藝更為優良的煎茶道和點茶道反而被人們遺棄殆盡。
【答案】C
【解析】 A項“人們給飲茶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基于“飲茶有益,更應有禮、有道”的觀念。B項“飲茶的方法被稱為茶藝”,說法錯誤。D項煎茶道和點茶道技藝更為優良,說法錯誤。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國的閱讀與答案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當時社會上茶宴是一種很流行的社交活動。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成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廷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
宋代開創了“斗茶”,“斗茶”的茶室一般為二層建筑,當時稱作“茶亭”。
“斗茶”采用“四種十服”方法,參賽者每人飲十服四種茶,然后說出茶的“本非”和“水品”,按得分多少決定勝負,勝者獲得茶亭主人設下的華貴獎品。茶的“本非”意即本地茶葉和非本地茶葉;“水品”是指沖茶所用水的水質,亦即水的出處。
南宋紹熙二年(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首次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才開始遍種茶葉,并著作了《飲茶養生記》,極力宣揚飲茶益壽延年。在南宋末期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余杭縣的經山寺求學取經,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
日本室町中期(十五世紀中葉),“斗茶”的方法及茶亭幾乎完全模仿中國。可是,室町中期以后,中式茶亭遭廢除,改用舉行歌道和連歌道的會所“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國”閱讀及答案“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國”閱讀及答案。于是出現了貴族趣味的茶儀和大眾化的品茶方法。珠光制定了第一部品茶法,因此被后世稱為“品茶的開山祖”,珠光使品茶從宋人游藝變成了真正的本土茶道。
珠光流茶道歷經幾代人,到了日本豐臣秀占時代(十六世紀中后期),出現了一位茶道大師千利休,千利休創立了利休流草庵風茶法,一時風靡天下,將茶道發展推上頂峰,千利休被譽為“茶道天下第一人”。他高高舉起了“茶道”這面旗幟,并總結出茶道四規:“和、敬、清、寂”,顯然這個基本理論是受到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的,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范仍源于中國。而后,千利休在民間的聲望威脅到了當政者的權威的時候,將軍豐臣秀吉借口平亂,以莫須有的罪名勒令千利休切腹自殺。
中國的茶道早于日本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中國的茶道可以說是重精神而輕形式,在各歷史階段也有不同的表現,百花齊放,但都體現了“清、敬、怡、真”的茶道精神。但今日中國,有大碗茶,有極品茶館,卻無茶道。能見到的茶道,都是日式器具、禮儀、程式、塌塌米式的茶室環境,連服務小姐也是高髻和服,跪式服務,這不令人深思嗎?
1.下列關于“茶道”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茶道的最早記載是中國唐朝的《封氏聞見記》,這證明茶道起源中國而后才流傳到日本“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國”閱讀及答案文章“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國”閱讀及答案出自
B.唐朝時茶道的形式是“茶宴”,茶宴是對環境氣氛、操作品飲程序儀式都很講究,流行于上流社會和市井平民的一種社交活動。
C.茶道無論在中國還是在日本,都是一種以茶為主題的生活禮儀,也是通過沏茶、賞茶、品茶來內省修行、修身養性的方式。
D.中國茶道被引進日本是由南浦昭明禪師實現的。他是在浙江余杭經山寺學得茶宴儀程并在南宋末年將茶道帶回日本的。
2.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唐時的茶道是“茶宴”,它突出的是禮儀;宋時流行的是“斗茶”,它的特色是游藝。
B.斗茶時如果能說出是否本地茶葉,沖茶之水的由來并且得分最多,便可獲得獎品。
C.珠光流茶道的出現,標志著具有濃郁的中國色彩的茶道日本化的開始。
D.日本茶道的頂峰標志是千利休創立的“利休流草庵風茶法”流行于全世界,但因以茶干政,千利休終被當政者勒令自殺。
3.根據文中的信息,以下推斷不恰當的一項是( )
A.宋徽宗趙佶愛茶,他認為茶能使人“閑和寧靜”,“致清導和”,這必然影響他,使他性格更軟弱,而這可能影響了北宋對金的:對金人屈膝退讓。
B.茶種和茶文化都是由日本僧人引進日本的,隨之東傳日本的還有中國的儒學、社會生活習俗等。
C.日本茶道源于中國,但引進后日本創立了“珠光流茶道”、“利休流草庵風茶法”,說明日本民族不僅善于學習,還善于創新。
D.日本茶道四規明顯有著中國茶道的精神,但日后中國茶道式微而日本茶道興盛以至于反傳中國,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中國、日本在茶道文化上漸漸分道,走上不同的發展道路。
參:
1.B.(流行于“市井平民”錯“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國”閱讀及答案閱讀答案。當時大行于“王公朝士”,而后三種茶宴皆流行于上層社會)
2.D.(“流行了全世界”錯。文中“風靡天下”指流行全日本
“以茶干政”錯。千利休未干政只是“人望威脅到了當政者的權威”。注意“莫須有”三字。)
3.A.(愛茶,“閑和寧靜”的生活方式、環境氣氛可能影響其性格,并無使他的性格軟弱的必然性。“更”,言此前已軟弱,屬主觀臆測。)
茶藝與茶文化專業主要學什么
茶藝與茶文化專業主要學習的方面如下:
1、茶葉的常識:學習茶葉的品種、產地、制作工藝、保存方法、口感和香氣等基本知識。
2、茶道禮儀:學習茶道儀式的流程、儀態、行為規范、語言禮節等,強調茶道的儀式感和禮儀性質。
3、茶器的使用與保養:學習如何使用不同類型的茶器,如茶壺、茶盤、茶杯等,并學會如何正確地保養茶器。
4、茶文化歷史:學習中國茶文化起源、發展歷程,以及茶文化的影響和變遷。
5、外語基礎:因為茶文化已經成為了國際交流的一種方式,所以多數專業也會基礎的英語和其他外語知識。
6、茶葉銷售和營銷:學習如何銷售及推廣茶葉;如何制作茶葉包裝及設計廣告。
總體而言,茶藝與茶文化專業主要探索了茶文化和茶藝的多個方面,包括歷史、文化、文學、美學、科學和商業等知識領域,旨在讓學生全面掌握茶文化基本知識,以更好地傳承和開展茶文化事業。
專業應用:
茶藝與茶文化專業可以為從事茶文化傳承、茶葉銷售及營銷、茶葉進出口、茶藝師等職業做出準備。在具體的工作中,這個專業可以有以下應用:
1、茶葉銷售:茶藝與茶文化專業的人員可以作為茶企的銷售人員,提供茶葉選購、推薦和售后服務。在銷售過程中,對于茶葉的品質、種類、產地等內容的了解可以給消費者提供更好的選擇。
2、茶葉行業:茶藝師、茶藝講師、茶藝專家、茶品評鑒師、茶葉制作工程師等職業,都有可能成為一個茶葉品味、傳承、創新的紐帶。
3、茶文化宣傳:茶文化是中國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茶文化傳承、茶文化推廣、茶文化展覽等可以為體現茶文化價值,弘揚茶文化和讓更多人了解茶文化的意義。
4、茶旅業:對茶藝與茶文化專業的學生來說,成為一個茶旅動員、茶路導游,帶領大家了解和品味不同的茶文化地方也是一個很好的職業方向。
總之,茶藝與茶文化專業的應用領域非常廣泛,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和興趣發揮自己的職業優勢,為茶文化的弘揚和傳承做出貢獻。
茶文化基本知識 中國茶文化
茶文化是指人類在整個茶葉發展歷程中有關茶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茶文化有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自然屬性是茶的產品、茶的功能,社會屬性是人對茶的利用、對茶的寄托。茶及利用它的人所產生的一系列物質的、精神的、習俗的、心理的、行為的現象。
茶葉中的內含物成分種類含量,隨不同茶類、不同茶樹品種、不同生產地域、不同生產季節、不同生態環境條件、不同栽培管理方法、不同加工工藝技術、不同原料級別而有差異,茶葉中的礦質元素相當豐富。
基本知識
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雜念。
茶藝是一種茶文化,茶藝在漢族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又廣泛吸收和借鑒了其它藝術形式,并擴展到文學、藝術等領域,形成了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漢族茶文化。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