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袍和巖茶之間并無區別,大紅袍屬于巖茶,為武夷四大名樅之首,公認的大紅袍僅是九龍窠巖壁上的那幾棵,在明清時期專供于皇室享用,具有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的特點,沖泡后湯色橙黃明亮,葉片紅綠相間,擁有馥郁的蘭花香、果香、奶香等香氣。
大紅袍和巖茶是兩種不同的名茶。
它們的產地、外形、口感和功效都有所不同。
1. 產地不同: 大紅袍產于福建武夷山,而巖茶多產于福建武夷山、安溪、太姥山和黃山等地。
2. 茶葉外形不同:大紅袍是卷曲狀、色澤烏黑,巖茶茶形為扁平直條狀,色澤綠褐。
3. 口感不同:大紅袍茶湯濃郁甘甜,帶有蘭花香和陳香,口感清爽回甘;巖茶茶湯有獨特閩南特色,味道濃郁香醇,有甘潤滋味和清爽回甘。
4. 功效不同:大紅袍茶能消食、減肥、降脂、滋潤、祛寒燥,還能防治口臭;巖茶有鎮靜安神、清熱去火、疏肝解郁、消食化積等功效。
綜上所述,大紅袍和巖茶的區別主要在產地、外形、口感和功效等方面。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茶葉按加工工藝不同分為六大類:綠茶、紅茶,青茶(俗稱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
有些茶類可派生出再加工茶,如花茶,速溶茶類、茶飲料類、添加茶類等等。
而武夷巖茶是屬于青茶即烏龍茶類。
烏龍茶的產品分類:是按茶葉產地加茶樹品種來分,如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閩北水仙等等。
烏龍茶(青茶)的初制加工工藝:茶青——萎凋——做青——殺青——揉捻——干燥(造型)——毛茶。
武夷巖大紅袍即烏龍茶起源之說,我在中國烏龍茶之源起:建溪官茶天下絕,獨領風騷數百年這篇文章做過詳細贅述,這里就不一一說明了。
武夷山有茶樹品種王國之稱。
武夷巖茶大紅袍申請“原產地域保護產品”后,頒布執行了武夷巖茶大紅袍國家標準(GB18745-2002)。
按國標規定,武夷巖茶大紅袍產品分為五個品種系列:水仙、肉桂、大紅袍、名叢和奇種。
其中大紅袍是從名叢中單列出來的名叢(是名叢之首和公認的武夷茶王),其余的名叢如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半天妖等有幾百、上千種,統歸名叢系列。
近幾年武夷山還引進了外地的烏龍茶優良品種,有少量栽培、生產和上市銷售,如黃旦、奇蘭、黃奇、黃觀音,金觀音等,我在史上最全最清晰的武夷巖茶品種錄,代號105、204、305是什么也有詳細的贅述。
武夷巖茶大紅袍——屬性
武夷巖茶大紅袍屬青茶類(俗稱烏龍茶類)、半發酵茶類。
品質特征:外形彎條型,色澤烏褐或帶墨綠、或帶沙綠、或帶青褐、或帶寶色。
條索緊結、或細緊或壯結,湯色橙黃至金黃、清澈明亮。
香氣帶花、果香型,瑞則濃長、清則幽遠,或似水蜜桃香、蘭花香、桂花香、乳香等等。
滋味醇厚滑潤甘爽,帶特有的“巖韻”。
葉底軟亮、呈綠葉紅鑲邊、或葉緣紅點泛現。
不同的茶樹品種還帶有不同的品種特征。
武夷巖茶大紅袍是烏龍茶的始祖,發源于明末清初,在特殊的小氣候條件和適宜的品種前提下用一種特殊工藝形成的茶類。
鮮葉要求新梢生長均臻完熟,俗稱開面采,殺青經過酶性氧化殺青后以經非酶性氧化,而形成半發酵的茶類。
優質武夷巖茶大紅袍著重“巖韻”亦就是巖茶品具“巖骨花香”之勝中所指的“巖骨”通俗稱“巖石味”是一種味感特別醇而厚,而能長留舌本(口腔)回味持久深長的感覺,又稱茶底硬亦是茶樹立地條件好,一般都生長在礫質沙壤的茶園中更為突出。
巖骨花香中的“花香”并不是像花茶一樣,以其加花窨制而成的香,而是茶青在武夷巖茶特有的加工工藝中自然形成的花香,品種不同有各種特有的品種香,但香氣要求銳則濃長、清則幽遠、馥郁具幽蘭之勝。
巖茶大紅袍的特征分析
巖茶大紅袍的共性特點:水的厚薄、香氣的耐儲性、耐焙性等主要取決于茶園的山場、其次為栽培管理和加工技術。
兼有紅茶和綠茶的優點,且性溫健胃,具“巖骨花香”之特征。
巖茶大紅袍的個性特征分析
(1)品種特征:某一品種不論種在何山場、只要按烏龍茶工藝加工到位后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撇開山場因數,品種特征明顯的巖茶,其加工工藝一定達中等以上,(若按綠茶工藝加工則體現不出品種特征)因此,低檔巖茶品種特征較弱。
品種特征應是共性的、其他品種所沒有的特征。
如肉桂的“桂皮香”、“辛辣味”。
而“桂圓香”則不是品種特征(是工藝特征、輕微煙味)。
品種特征要*實踐來總結,有些特征只可意會、不好描述,如大家熟悉的水仙特征。
(2)工藝特征:因加工工藝不同、或某加工環節處理失誤而形成的特征。
如酵味(發酵過度、類似紅茶的味道)、渥味(揉捻后未及時烘干、毛火走水焙的時間過長造成)、煙味、青味(做青發酵不足、殺青不足)、酸餿味、高火味、過火味、焦味(有炒焦味和焙焦味)等等。
某些消費者常把渥味、煙味、酸餿味等當作“韻味”。
(3)巖韻:是指烏龍茶優良品種、生長在武夷山丹霞地貌內、經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栽培制作工藝加工而形成的茶葉香氣和滋味。
“巖韻”是武夷巖茶大紅袍獨有的特征;“巖韻”的有無取決于茶樹生長環境;“巖韻”的強弱還受到茶樹品種、栽培管理和制作工藝的影響。
同等條件下,不同的茶樹品種,巖韻強弱不同;非巖茶大紅袍制作工藝加工則體現不出巖韻;精制焙火是提升巖韻的重要工序。
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工藝
武夷巖茶制作工藝包含了綠茶和紅茶的各個工序,是工序最多、工藝技術要求最高、最復雜的茶類,也是唯一被評選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茶葉加工技藝。
武夷巖茶大紅袍的基本制作工藝為:采摘 萎凋攤晾搖青發酵(做青) 殺青揉捻烘干毛茶初揀分篩復揀 風選 初焙勻堆 復焙 精茶包裝或入庫。
武夷巖茶大紅袍的加工制作特點(區別與其他茶類之處):
鮮葉要求生長較完熟(中小開面采摘)。
獨有的做青工藝(搖青與發酵多次重復進行)是形成武夷巖茶風格特征和品質高低的最關鍵工序,且歷時長(最長達二十幾個小時)。
精制焙火獨步天下,碳焙低溫慢燉是形成巖茶大紅袍醇厚甘滑和顯露“巖韻”的關鍵工序。
從鮮葉到成品歷時最長,快者三月,慢者半年。
何謂“手工茶”,何謂“空調茶”
手工茶一般是指武夷巖茶大紅袍,在做青工藝中的搖青方法是用手工操作而完成的茶葉,其特點是茶葉品質相對較高、香味純正、香氣較持久耐儲。
在巖茶大紅袍制作工藝中,其他工藝機械操作的質量都不亞于手工操作,因此才有“手工茶”之說。
空調茶一般是指安溪茶,夏秋季高溫高濕季節,在空調環境下加工的茶葉。
其特點是去除夏暑味、改善茶葉滋味。
歡迎大家搜索古諺武夷巖茶和評論區留言
,
其他比較有用的內容推薦2:
大紅袍到底是巖茶還是烏龍茶?武夷巖茶是中國傳統名茶,是具有巖韻(巖骨花香)品質特征的烏龍茶。
產于福建閩北“秀甲東南”的武夷山一帶,茶樹生長在巖縫之中。
武夷巖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
武夷巖茶屬半發酵的青茶,制作方法介于綠茶與紅茶之間。
最著名的武夷巖茶是大紅袍茶。
所以大紅袍既是巖茶,也是烏龍茶。
大紅袍是巖茶
產于武夷山的烏龍茶,通稱為武夷巖茶。
因產茶地點不同,又分有正巖茶、半巖茶、洲茶。
正巖茶指武夷巖中心地帶所產的茶葉,其品質高味醇厚,巖韻特顯。
半巖茶指武夷山邊緣地帶所產的茶葉,其巖韻略遜于正巖茶。
洲茶泛指靠武夷巖兩岸所產的茶葉,品質又低一籌。
主要品種有武夷水仙、武夷奇種、大紅袍等,巖茶中以大紅袍、白雞冠、鐵羅漢、水金龜等著名,其它品種還有瓜子金、金鑰匙、半天腰等品種。
大紅袍是烏龍茶
大紅袍為千年古樹,稀世之珍。
現九龍窠陡峭絕壁上僅存4株,樹齡已達千年。
于每年5月13日至15日高架去梯采之,產量稀少,被視為稀世之珍。
武夷大紅袍,屬于單樅加工、品質特優的“名樅”,名道工序全部由手工操作,以精湛的工作特制而成。
“大紅袍”茶的采制技術與其他巖茶相類似,只不過更加精細而已。
每年春天,采摘3—4葉開面新梢,經曬青、涼青、做青、炒青、初揉、復炒、復揉、走水焙、簸揀、攤涼、揀剔、復焙、再簸揀、補火而制成。
武夷巖茶工藝獨到,特別是大紅袍制作工藝復雜,時間冗長。
傳統的工藝有倒(也叫曬)、晾、搖、抖、撞、炒、揉、初焙、簸、撿、復火、分篩、歸堆、拼配等十多道工序。
關鍵的制茶師傅要會“看青做青”、“看天做青”,這是電腦也難以為之的。
所以,其工藝被列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正在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隨著產業化、集約化的發展,武夷山茶廠大多已改用機器制茶,但是其機制原理仍和傳統工藝相承、相通。
泡飲武夷巖茶大紅袍,更是講究功夫。
大紅袍作為典型、傳統的武夷烏龍茶之珍品,其沖泡方法采用的是功夫茶藝,既富于文化內涵,又有觀賞藝術價值。
對此,《武夷茶藝》已作了挖掘整理。
而品茶時,大紅袍與其他武夷巖茶一樣,“重在吃水”、“以味取香”、“講究巖韻”,因此要細心、靜心、投入。
凡此種種,又進一步提高了大紅袍的內質,豐富了大紅袍的文化內涵。
大紅袍既是巖茶也是烏龍茶
武夷巖茶是中國傳統名茶,是具有巖韻(巖骨花香)品質特征的烏龍茶。
產于福建閩北“秀甲東南”的武夷山一帶,茶樹生長在巖縫之中。
武夷巖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
武夷巖茶屬半發酵的青茶,制作方法介于綠茶與紅茶之間。
最著名的武夷巖茶是大紅袍茶。
武夷巖茶工藝獨到,特別是大紅袍制作工藝復雜,時間冗長。
傳統的工藝有倒(也叫曬)、晾、搖、抖、撞、炒、揉、初焙、簸、撿、復火、分篩、歸堆、拼配等十多道工序。
關鍵的制茶師傅要會“看青做青”、“看天做青”,這是電腦也難以為之的。
所以,其工藝被列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正在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綜上,大紅袍既是巖茶,也是烏龍茶。
圖文部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喝茶不是一種盲目的喜好,你懂茶,茶也會自然的懂你。
知茶,懂生活。
【一片茶葉的故事】為您解答茶葉保存、沖泡、選購等問題,每天分享實用茶知識,歡迎關注我們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