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峰茶是一種傳統(tǒng)的中國名茶,具有清香、甘醇的口感,制作方法如下:
1. 采摘:在春季或秋季,采摘新鮮嫩葉,一般選用二三葉或三四葉的嫩芽。采摘的時間要在上午8時至上午10時之間,這是茶樹中嫩芽含水量最多的時候,也是制作毛峰茶的最佳時間。
2. 烘炒:將采摘好的茶葉放在鐵鍋中進行烘炒。一般來說,烘炒的溫度要控制在120度左右,烘炒時間為3-5分鐘。這個過程是為了讓茶葉變得柔軟,讓茶汁均勻地滲透到茶葉中。
3. 揉捻:將烘炒好的茶葉雖放在竹料桶中進行揉捻,時間一般為30-40分鐘。揉捻的目的是讓茶葉變得緊實,而且能將茶葉中的汁液充分釋放出來。
4. 發(fā)酵:將揉捻好的茶葉放置在通風(fēng)、溫度、濕度適宜的場所,讓茶葉自然發(fā)酵,這個過程需要4-5小時。發(fā)酵的時候要注意適時地翻動茶葉,促進發(fā)酵的均勻性。
5. 烘干:將發(fā)酵好的茶葉放入烘干機中,進行高溫烘干。溫度在150度左右,時間為10-15分鐘。這個過程能幫助茶葉完全干燥,避免微生物的滋生。
以上就是毛峰茶的制作方法,通過精細制作,可以制作出口感醇厚、香氣濃郁的優(yōu)質(zhì)茶葉。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nèi)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云南毛峰茶高端精致做法是怎么做
云南毛峰茶的制作方法
1、鮮葉采摘攤放:清明前后,采健壯茶樹的1芽1葉或1芽2葉初展的肥嫩芽葉,經(jīng)6—12小時攤青,至葉面失去光澤,聞有芳香。
2、殺青搓揉:在斜鍋或平鍋中殺青,投葉量500—750克,要求高溫、少量、勤炒快推,當(dāng)水氣蒸騰時,一人從旁扇風(fēng),驅(qū)散水氣,防止悶黃。殺青近適度時,兩手相對,五指微分,輕輕搓揉,至基本成條后出鍋、攤涼。若成條欠佳,可在出鍋攤涼后輕揉。
3、初烘:在烘籠或烘干機中進行,溫度90--110○C ,每籠烘一鍋左右的殺青葉。要求火力均勻、無煙,簿攤勤翻,烘至稍有觸手感時時即可下烘,并及時攤涼回潮。
4、提毫:初烘葉攤涼半小時后,再投入鍋中,兩手相對搓揉提毫。溫度先高后低(90--60○C),手勢先輕再重后輕,炒到茶葉基本定型,有小茸球出現(xiàn),有明顯觸手感,約八成干時起鍋攤涼。
5、復(fù)烘(足干 ):2至3籠初烘葉并一籠,溫度先高后低(80—60○C),烘至折梗即斷、手捻茶葉能成粉末為適度。茶葉足干后,簸去碎末,冷卻至室溫,再裝袋(箱)貯藏或出售。
毛峰茶詳細加工工藝流程
采摘 清明前采摘。特級茶以單芽為原料,一級茶以一芽一葉為原料,二級茶以一芽二葉初展為原料。采用提手采,保持芽葉新鮮、完整、勻凈,不采雨水葉、露水葉、紫色芽葉、病蟲害葉。
攤放 經(jīng)驗收合格的鮮葉裝于特制的竹盤中,放在陰涼透風(fēng)處。攤?cè)~厚度2~3cm,攤放時間6h。待鮮葉表面光澤減退,葉質(zhì)稍變軟、有香氣溢出、含水率在75%左右時為適度。
殺青 用40型滾筒殺青機。待筒內(nèi)溫度達到200~220℃時開始投葉,開始2~3把適當(dāng)多投,以后逐漸減少至正常量。殺青程度以葉色轉(zhuǎn)暗綠,茶香透露,手捏殺青葉成團,無焦邊焦尖,無紅變,含水率在60%左右時為適宜。
揉捻 在經(jīng)消毒的篾盤中進行。待殺青葉在盤中充分冷卻后,將茶葉收擾,兩手將茶葉合捧在盤中,手心向下,使茶葉置于兩手手心下,朝順時針方向帶動手心下的茶葉轉(zhuǎn)動,邊揉邊抖散,反復(fù)交錯進行。揉時4min,抖散要充分。
整形揉炒 在電炒鍋內(nèi)進行。每鍋投時量250g,鍋溫90~100℃。開始以拋揚為主,以散失水分,翻動的動作要快,炒至茶條不粘手時,將鍋溫降至65~70℃,開始整形。雙手在下右手在上,右手朝順時針方向轉(zhuǎn)動3~4圈將茶葉均勻地撒在鍋前沿,如此反復(fù)進行。4~5min后,至茶葉約達七成干時,出鍋馬上散熱攤涼。
烘干 用五斗烘干機進行,分初干和足干。初烘斗溫度80~85℃,展葉厚度1.0~1.5cm,烘干九成干時下機攤涼。足干斗內(nèi)溫度65℃,展葉厚度2~3cm,以手捻茶葉成粉末,含水率在6%以下為適度。烘干時翻葉要勤,手勢要輕,足干的茶葉下機時要清掃干凈。
貯躲 干燥后的茶葉放在裝有生石灰的大罐中,密封貯躲。
遵義毛峰茶的制作工藝
遵義毛峰茶采于清明前后。采摘標(biāo)準分三個級別,特級茶采摘標(biāo)準為一芽一葉初展或全展,芽葉長度2~2.5厘米;一級茶標(biāo)準以一芽一葉為主,芽葉長度2.5~3.0厘米;茶標(biāo)準為一芽二葉,芽葉長度3~3.5厘米。鮮葉進廠后經(jīng)2~3小時攤涼后再行炒制。
毛峰茶炒制技術(shù)精巧。工藝的要點是“三保一高”,即一保色澤翠綠,二保茸毫顯露且不離體,三保鋒苗挺秀完整,一高就是香高持久。具體的工藝分殺青、揉捻、干燥三道工序。
殺青和揉捻:殺青鍋溫掌握先高后低的原則。當(dāng)鍋溫120~140℃時,投入250~350克攤放葉。待芽葉殺透殺勻,不生不熟,失水約35%左右時,起鍋趁熱揉捻,揉至茶葉基本成條,稍有粘手感即為適度。
干燥:干燥是毛峰茶造形的關(guān)鍵工序,包括揉緊、搓圓、理直三個過程。達到蒸發(fā)水分、造形、提毫的目的。
鍋溫的控制,手勢的靈活變換是確保成形提毫的重要技術(shù)措施。鍋溫先高后低,開始時鍋溫80℃左右,隨水分的喪失,做形用力的加重,鍋溫逐漸降低。茶葉干度五成左右,鍋溫50℃左右是做形的最佳條件,抓緊這一有利時機,運用相應(yīng)的手勢,將茶葉理直、搓緊、搓圓。當(dāng)茶條基本形成,有刺手感時,40℃左右的鍋溫,輕巧的翻動手勢是顯毫、保持芽葉挺秀完整、足干的技術(shù)要點。當(dāng)茸毫顯露,手捻茶葉即成粉末,起鍋攤涼貯藏 。
信陽毛尖茶葉怎么做
1、殺青:這是制作信陽毛尖茶葉時必須要用到的步驟,信陽毛尖的殺青必須要用兩個鍋,一個斜置的、一個裝鍋,兩個并聯(lián)在一起。以便于殺青后直接掃到相聯(lián)的鍋內(nèi)中進行炒調(diào)。殺青時鍋溫度最好要在一百二十度到一百四十度之間,每次投入四百多克的茶葉,直接茶葉開始出現(xiàn)卷型便可開始炒條。
2、炒條:又稱為熟鍋,目的是將茶葉變的條索而又細緊,先用炒把將鍋壁兩側(cè)進行重復(fù)的炒動,隨后在開始抓條、甩條等操作方法讓茶葉變的細緊圓直,抓和甩時要注意力度,當(dāng)茶葉還有八成干的那時便可炒條結(jié)束。
3、烘培:此步驟有毛烘和足烘兩種,毛烘的溫度要在八十度左右,烘至九成干時攤涼后開始足烘,足烘時溫度控制在五十度左右,每隔五分鐘翻葉一次,小編談到直到烘干后再歷經(jīng)揀刨最終變成毛尖茶。
黃山毛峰的制作工序
黃山毛峰采摘細嫩,特級黃山毛峰的采摘標(biāo)準為一芽一葉初展,1—3級黃山毛峰的采摘標(biāo)準分別為一芽一葉、一芽二葉初展;一芽一、二葉;一芽二、三葉初展。特級黃山毛峰開采于清明前后,1—3級黃山毛峰在谷雨前后采制。鮮葉進廠后先進行揀剔,剔除凍傷葉和病蟲危害葉,揀出不符合標(biāo)準要求的葉、梗和茶果,以保證芽葉質(zhì)量勻凈。然后將不同嫩度的鮮葉分開攤放,散失部分水分。為了保質(zhì)保鮮,要求上午采,下午制;下午采,當(dāng)夜制。
黃山毛峰的制造分系摘系摘、殺青、揉捻、干燥烘焙四道工序。
系摘
清明、谷雨前后,有50%的茶芽符合采摘標(biāo)準時開采,每隔2~3天巡回采摘一次,至立夏結(jié)束。
殺青
是在平鍋上手工操作,火溫150~180℃,不能忽高忽低,要平穩(wěn)一致,每鍋投葉量250~500克(嫩葉量少,老葉量多),以雙手盡量將葉子全部提起,翻拌快,抖散開,使茶葉接觸鍋面受熱均勻一致,而又不使悶氣,不焦,達到炒勻炒透,經(jīng)3~4分鐘,葉質(zhì)變軟,稍有粘性,葉面失去光澤,呈暗色即為適宜,便可進入揉捻。
揉捻
將殺青適度的茶葉起鍋放在揉匾上,輕輕加揉,但應(yīng)注意抖散,避免悶黃。特別細嫩的芽葉,往往只需在鍋里稍加揉搓,力求保存葉色鮮艷和芽尖上的白毫。
烘焙
分兩個步驟完成。第一步是毛火(子烘)。一般四個烘灶并列一起,火溫由90~95℃而逐個逐次降低(幅度5~7℃),出鍋茶坯先在開頭火溫較高的烘籠上烘焙,待又有茶葉出鍋時,將前茶坯移至第二個烘籠上來,以后逐次類推,流水操作,中間每隔5~7分鐘翻動一次,手勢要輕,約經(jīng)30分鐘,茶葉達到七成干即可下烘“攤晾”,這時中“毛火茶”。攤晾厚度3厘米左右,經(jīng)30~40分鐘,七成干的程度又有“回潮”時,一般以二烘毛火茶,合并為一烘,進行下一步的老火烘干。第二步是足火(老火)。每鍋葉量1.5~2千克,火溫65~70℃,中間翻拌,由開始每15分鐘一次,以后延長至每20分鐘一次,直至全干。
揀剔
除去劣茶雜質(zhì),同時葉脈水分繼續(xù)向全葉滲透,稍有“還軟”,再以70℃火溫進行復(fù)火,使其充分干燥。 黃山毛峰的制造分殺青、揉捻、烘焙三道工序。
殺青:用直徑50厘米左右的桶鍋,鍋溫要先高后低,即150~130℃左右。每鍋投葉量,特級200~250克,一級以下可增加到500~700克。鮮葉下鍋后,聞有炒芝麻聲響即為溫度適中。單手翻炒,手勢要輕,翻炒要快(每分鐘50~60次),揚得要高(葉子離開灶面20厘米左右),撒得要開,撈得要凈。殺青程度要求適當(dāng)偏老,即芽葉質(zhì)地柔軟,表面失去光澤,青氣消失,茶香顯露即可。
揉捻:特級和一級原料,在殺青達到適度時,繼續(xù)在鍋內(nèi)抓帶幾下,起到輕揉和理條的作用。二、原料殺青起鍋后,及時散失熱氣,輕揉1~2分鐘,使之稍卷曲成條即可。揉捻時速度亦慢,壓力宜輕,邊揉邊抖,以保持芽葉完整,白毫顯露,色澤綠潤。
烘焙:分初烘和足烘。初烘時每只殺青鍋配四只烘籠,火溫先高后低,第一只烘籠燒明炭火,烘頂溫度90℃以上,以后三只溫度依次下降到80℃、70℃、60℃左右。邊烘邊翻,順序移動烘頂。初烘結(jié)束時,茶葉含水率約為15%左右。初烘過程翻葉要勤,攤?cè)~要勻,操作要輕,火溫要穩(wěn)。初烘結(jié)束后,茶葉放在簸箕中攤涼30分鐘,以促進葉內(nèi)水分重新分布均勻。待初烘葉有8~10烘時,并為一烘,進行足烘。足烘溫度60℃左右,文火慢烘,至足干。揀剔去雜后,再復(fù)火一次,促進茶香透發(fā),趁熱裝入鐵筒,封口貯存。
毛尖茶的制作過程
毛尖茶的制作過程
毛尖茶的制作過程,信陽毛尖茶是我國十大名茶之一,毛尖茶選用當(dāng)?shù)氐奶Σ枇挤N,具有發(fā)芽早、芽葉肥壯、茸毛多、持嫩性強的特性,內(nèi)含成份豐富,下面我分享毛尖茶的制作過程。
毛尖茶的制作過程1篩選
因為毛尖茶樹采摘下來的茶葉之間是存在差別的,在品質(zhì)上有所不同,而且不同時間段不同天氣采摘的茶葉原料也不同,因此在制作成茶品之前要將茶葉進行篩分。
晾放
將篩選好的鮮葉原料,平攤放置在通風(fēng)透氣的室內(nèi),在茶葉下方要墊上專門用來放置茶葉的竹制品。室內(nèi)的溫度不要太高,避光,室內(nèi)環(huán)境不能潮濕,不可有異味。而且在晾放的過程中要隔一個小時左右翻一遍,這樣能夠讓茶葉均勻風(fēng)干,一般一次的話時間在四個小時左右。
烘制
將晾放的毛尖茶葉收起放入炒茶專用的鐵鍋中進行翻炒,讓茶葉的含水量降低,一般炒制的時間為15分鐘左右。茶初制好的茶葉選用優(yōu)質(zhì)無煙木炭,燒著后用薄灰鋪蓋控制火溫進行初次烘制,火的溫度控制在100度左右,一般隔個五分鐘左右翻一遍茶葉,初烘的時間在20分鐘左右,然后倒出來在晾放四個小時,然后進行復(fù)烘。復(fù)烘時間為30分鐘左右。
除雜復(fù)烘
經(jīng)過上面的紅茶茶葉漸漸成型,含水量降低,將毛尖茶葉中的雜質(zhì),以及不好的茶葉挑揀出來。然后繼續(xù)進行烘制,沒十分鐘翻一次,30分鐘左右,茶葉成型,茶葉含水量變的很低,茶香漸濃。然后就出鍋晾放風(fēng)干一小段時間后,放入密封桶中保存,這樣毛尖茶葉就制作好了。
毛尖茶的制作過程2如何來泡毛尖
1、燙壺:在泡茶之前需用開水燙壺,一則可去除壺內(nèi)異味;再則熱壺有助揮發(fā)茶香。用壺里的熱水采用回旋斟水法浸潤茶杯,提高茶杯的溫度。
2、置茶:毛尖的投茶量按照1:50的比率進行投放,即1克毛尖茶,50克水。一般泡茶所用茶壺壺口皆較小,需先將茶葉裝入茶荷內(nèi),此時可將茶荷遞給客人,鑒賞茶葉外觀,再用茶匙將茶荷內(nèi)的'茶葉撥入壺中,茶量以壺之三分之一為度。 信陽毛尖的外形條索緊細、圓、光、直,白毫顯露,有峰苗,色澤隱綠,油潤光滑。
3、溫杯:燙壺之熱水倒入茶盅內(nèi),再行溫杯。
4、高沖:沖泡茶葉需高提水壺,水自高點下注,使茶葉在壺內(nèi)翻滾,散開,以更充分泡出茶味,俗稱"高沖":水注到杯身的十分之七滿,注水時注意水的溫度要達到90℃(這樣才能在投茶時使水溫在85℃)。信陽毛尖對水的要求比較高,上等的水應(yīng)該選用山泉水其次是匯集的山水,硬水和堿較多的水不適合沖泡毛尖茶,平時生活中選擇礦物質(zhì)純凈水也是不錯的
毛尖茶的做法
篩分
將采摘的鮮葉按不同品種的鮮葉、晴天葉與雨水葉、上午采和下午采的鮮葉分別用網(wǎng)眼竹編篩子進行分級,剔出碎葉及其他異物,分別盛放。
攤放
將篩分后的鮮葉,室內(nèi)通風(fēng)、潔凈的竹編簸箕籃上,厚度宜(5~10)cm,雨水葉或含水量高的鮮葉宜薄攤,晴天葉或中午、下午采用的鮮葉宜厚攤,每隔1h左右輕翻一次,室內(nèi)溫度在25℃以下,防太陽光照射。攤放時間根據(jù)鮮葉級別控制在(2~6)h為宜,待青氣散失,葉質(zhì)變軟,鮮葉失水量10%左右時便可付制,當(dāng)天的鮮葉應(yīng)當(dāng)天制作完畢。
生鍋
采用炒茶專用鐵鍋,鍋口面直徑84cm(事先磨洗光滑無銹),生鍋呈35°左右傾斜,鍋臺前方高40cm左右,便于操作,后壁高1m以上,與墻貼合。
熟鍋
與生鍋規(guī)格一致,與生鍋并列排列,呈40°傾斜。在接納生鍋轉(zhuǎn)來的茶葉后緊接操作。鍋溫(80~100)℃,開始仍用茶把操作,并以把尖先把茶團打散,然后以把尖團揉茶葉,繼續(xù)“裹揉”,不時挑散,反復(fù)進行,約(3~4)min后,茶條進一步緊縮,茶把稍放平,進行“趕條”。
初烘
將熟鍋陸續(xù)出來的4~5鍋茶葉作為一烘,均勻攤開,厚度以2cm為宜,選用優(yōu)質(zhì)無煙木炭,燒著后用薄灰鋪蓋控制火溫,火溫宜(90~100)℃。根據(jù)火溫大小,每(5~8)min輕輕翻動一次,經(jīng)(20~25)min,待茶條定型,手抓茶條,稍感戳手,含水量為15%左右,即可下炕。
攤涼
初烘后的茶葉,置于室內(nèi)及時攤涼在大簸箕內(nèi)4h以上,厚度宜30cm左右,待復(fù)烘。
復(fù)烘
將攤涼后的茶葉再均勻攤在茶烘上(厚度以(4~5)cm為宜),輕輕于茶炕上(火溫以(60~65)℃為宜),每烘攤?cè)~量2.5kg左右,每隔10min左右輕翻拌一次。待茶條固定,用手揉茶葉即成粉末樣,方可下炕,復(fù)烘30min左右,含水量控制在7%。
毛茶整理
復(fù)烘后的毛茶攤放在工作臺上,將茶葉中的、老枝梗及非茶類夾雜物剔出,然后進行分級。
遵義毛峰茶的制作工藝視頻
1、靜心備器:泡茶、品茶都要平心靜氣。沖泡綠茶宜用無色透明的玻璃杯,以便能欣賞茶葉在水中上下翻飛,翩翩起舞的仙姿。此外,茶具尚有茗爐、石英壺、茶筒、茶匙、茶巾、水盂、茶盤、賞茶盤等。
2、擇水候湯:“靜茗蘊香,籍水而發(fā)”,“茶性必發(fā)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也十分;八分之水,試茶十分,茶只八分”。古人早就認識到水對于茶的重要性。陸羽《茶經(jīng)》云:“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泡茶以泉水為佳,要選擇清、輕、甘、活的軟水。“茶滋于水,水籍乎器,湯成于火”“活水還須活火烹”,烹泉煮水要用活火。
3、佳茗酬賓:黃山毛峰產(chǎn)于黃山風(fēng)景區(qū)和徽州區(qū),名山名茶相得益彰。黃山毛峰外形酷似雀舌,白毫顯露,呈象牙色,芽帶一小片金魚葉,俗稱“金”,此為黃山毛峰的外形特征。
4、流云拂月:用熱水燙洗茶杯,使茶杯冰清玉潔,一塵不染。韋應(yīng)物詩云:“潔性不可污,為飲滌塵煩”。皎然詩云:“此物清高世莫知”。茶是圣潔之物,茶人要有一顆圣潔之心,茶道器具必須至清至潔
5、佳人入宮:將茶葉投入玉潔冰清的茶杯中。蘇軾詩云:“戲作小詩君莫笑,從來佳茗似佳人”。茶品如人品,佳茗似佳人。將茶輕置杯中如同請佳人輕移蓮步,登堂入室。置茶時切勿使茶葉散落杯外,惜茶,愛茶是茶人應(yīng)有的修養(yǎng)。要想泡一杯好茶,茶葉與水的比例要適當(dāng)。一般來說,茶與水的比例大致為1:50,即每杯用茶2-3克,注水100毫升。
6、松風(fēng)初鳴:陸羽《茶經(jīng)》有水三沸之說,“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泉涌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蘇軾詩云:“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fēng)鳴”。楊萬里詩云:“鷹爪新茶蟹眼湯,松風(fēng)鳴雪兔毫霜”。靜坐爐邊聽水聲,如秋風(fēng)蕭瑟掃過松林,濤聲陣陣。沖泡黃山毛峰茶,水溫90'C左右為宜,即蟹眼乍起、松風(fēng)初鳴之時。
7、溫潤靈芽:用“回旋注水法”注水入杯少許,潤澤茶芽溫潤的目的是使茶葉吸水舒展,以便在沖泡時促使茶葉內(nèi)含物迅速析出。
8、鳳凰點頭:經(jīng)過溫潤的茶芽已經(jīng)散發(fā)出一縷清香。首先高提水壺,讓水直瀉而下,并利用手腕的力量,將水壺由上而下反復(fù)提舉三次,使水壺有節(jié)奏的三起三落,這一注水手法被稱之為“鳳凰三點頭”。一是經(jīng)過三次高低沖瀉,使杯中茶葉在水的沖激上下翻滾,促使茶葉內(nèi)的有效成份迅速浸出,且使茶湯濃度均勻;二是對賓客表示敬意;三點頭象征謙遜、真誠,如同行鞠躬禮。
9、雨后春筍:在開水的浸潤下,茶芽漸漸地舒展開來。先是浮在上面,爾后又慢慢沉下。茶芽幾浮幾沉,直立杯中,猶如萬筍林立,千姿百態(tài)。嬌嫩的茶芽在清碧澄凈的茶湯中隨波搖曳,仿佛在舞蹈。
10、初奉香茗:客來敬茶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現(xiàn)在我們將這一杯芬芳馥郁的香茗獻給佳賓。
11、聞香觀色:品茶須從色、香、味、形入手。黃山毛峰香氣馥郁,清幽的茶香隨著裊裊熱氣縷縷飛出,令人心曠神怡。杯中湯色清澈碧綠,洋溢著大自然綠色的生機。
12、賞形品味:黃山毛峰芽頭肥壯,形似雀舌。滋味鮮醇,回味香甜爽口。趁熱品啜茶湯的滋味,細品慢啜,體味茶的鮮醇、淡雅,從淡淡的茶味中品出天地間至清、至和、至真、至美地韻味來。周作人先生說:“喝茶當(dāng)于瓦屋紙窗下,清泉綠茶,用素雅地陶瓷茶具,同兩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塵的夢”。梁實秋先生說:“清茶最為風(fēng)雅,主客相對只有清茶一杯,濃濃的,澀澀的,綠綠的”。品茶是一種精神的享受,一種文明的熏陶。苦澀回甘的茶味,委實如人生的況味。
13、重酌釅香:高檔綠茶一般沖泡三次,以第二泡茶的色、香、味最佳。
14、再賞佳韻:第二泡茶香最濃,
雁蕩毛峰茶的做法
雁山茶名目繁多,據(jù)《雁山志》載:“浙東多茶品,而雁山者稱最,每春清明日采摘芽茶進貢,一旗一,而白色者曰明茶,谷雨日采者曰雨茶,此上品也”。該茶擇清明、谷雨間采摘新梢初發(fā)的一芽一葉至一芽二葉肥嫩芽葉。鮮葉先經(jīng)攤放,再入平鍋殺青,適度后,盛放于大笸籮內(nèi)攤涼,并趁殺青葉尚溫?zé)釙r輕輕揉搓,再攤薄初烘,初烘后攤涼冷卻,再經(jīng)輕揉,最后復(fù)烘至干,篩去茶末,冷卻后及時裝箱密封。成品外形秀長緊結(jié),茶質(zhì)細嫩,色澤翠綠,芽毫隱藏;泡飲時,湯色淺綠明亮,芽葉朵朵相連,茶香濃郁,滋味醇爽。耐貯藏,有“三年不敗黃金芽”之譽。
毛峰是什么茶
毛峰是綠茶,其條索細長緊結(jié)、表面分布有絨毛,茶湯明亮清澈,滋味醇厚,香味濃郁,毛峰的主要產(chǎn)地在云南、峨眉、遵義等地,其中較為著名的品種是黃山毛峰,制作毛峰茶時,要對茶葉進行殺青、搓揉、烘焙、提毫等處理,使其香味持久。
毛峰是哪種茶
1、品種介紹
毛峰屬于綠茶,其茶葉為翠綠色,條索緊結(jié)細長、體型勻稱、表面覆蓋有絨毛,香味清雅悠長,深受大眾喜愛,而且毛峰品種較多,主要有黃鱔毛峰、蒙頂毛峰、蘭溪毛峰等品種。
2、主要產(chǎn)地
毛峰的產(chǎn)地較為廣泛,在我國范圍內(nèi),毛峰主要產(chǎn)自云南、峨眉、浙江蘭溪、遵義、安徽黃鱔等地,其中安徽黃山毛峰較為著名,始創(chuàng)于清代光緒年間,距今已有上百年的發(fā)展歷史。
3、制作方法
制作毛峰的過程中,要將鮮嫩的茶葉攤放十二小時,等待茶葉失去光澤,然后將茶葉放入熱鍋中,不斷翻炒揉捻,使其顏色發(fā)烏,再對茶葉進行烘焙等操作,直到茶葉可以用手折斷,則表示制作完成。
4、栽培技術(shù)
栽培毛峰時,要將其徒長枝剪去,控制株型美觀,然后將毛峰生長不良、遭受病蟲害的枝條剪去,減少養(yǎng)分消耗,修剪后要為毛峰施灑氮肥、尿素,提高植株的生長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