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病吃中藥有效果。
皮膚是人體的最外表,通過觀其外,以知其內,根據外表癥狀,以推斷臟腑是否失調,大多數皮膚病的發生都與內在臟腑失調有關,“治其內,以愈其外”就是指治療體內的失調,外面就能好,經過治療,達到疾病的痊愈。中藥治療皮膚病主要是根據各種皮損的不同表現辯證施治。
皮膚病吃什么中藥皮膚病多以風,濕,熱所致者為絕大多數之故,因此所用的內服中藥宜疏風,理濕,清熱藥三類最為常用,其中尤以理濕藥之重要性居首位。
理濕類中藥皮膚病的病因與濕邪有關者最多。由于濕邪有內生外感之不同,病變在上,在下,在內,在外各異,臨床見證又有兼寒,偏熱,挾風之不同;所以理濕藥除有燥濕,滲濕,化濕,利濕等區別外,在臨床上常兼證需應用清熱利濕,疏風祛濕,健脾祛濕,溫中化濕等各種治法。
皮膚病常用理濕類中藥推薦蒼術性味苦,辛,溫,歸脾,胃經,有健脾燥濕,發汗利水之功,用于風濕瘍,如脾胃散,二妙丸,除濕胃苓湯之主藥,因性燥,濕熱者不宜用。
白術性味辛,甘,溫,歸脾,胃經,有健脾除濕,補氣固表之功。類蒼術,燥性較緩,濕氣性濕瘍多用土炒白術,病體虛弱者用于術,痢疽潰后,毒熱已盡,用白術膏內服,以溫養脾胃,促進生肌。
疏風藥類中藥風有外感與內傷之不同,皮膚病因于風者如?癗,白屑風多為外感;癮疹,膚癢多由內生;治外者有疥穗,防風,菊花等;治內者如全蟲,僵蠶,白芷等各有所偏重。又臨時多兼風熱, 風濕,風寒等證。又有血虛身風,如老年性皮膚瘙癢癥,治宜養血疏風,以四物湯作基礎,取血行風自滅之意,并不直用風藥。
皮膚病常用疏風類中藥推薦防風性味甘,辛,溫,歸肝,大腸,三焦經,有散表發汗,祛風勝濕之功,用于風寒在表或胸腹以上的皮膚病如?癗,癮疹,風濕瘍,為荊防敗毒散之主藥。
全蟲性味咸溫,辛平,有毒。歸肝經,有驅風慎痙之功,主治癮疹,頑癬,頑濕疹,為全蟲方主藥。體虛非真風者慎用。
白芷性辛,溫,歸肺,胃,大腸經,有祛濕散風,排膿生肌之功,其芳香通竅,常用于顏面諸瘡如風癬,癰毒以托里排膿,起消腫止痛之用,虛證無風者忌用。
威靈仙威靈仙性味苦,溫,歸膀胱經,有祛風濕,通絡止痛之功。用于頑癬,白疕風,頑濕聚結,與土茯苓配伍可治梅毒。
清熱類中藥皮膚病由邪熱火毒而致者甚多。疔,癤,癰,丹毒等急性化膿性皮膚病皆因于火毒,外感六淫郁久化熱,內傷七情皆能生火,火為熱之甚,又有實火虛火之分,臨床上常有風熱,濕熱等合邪,治療當審證求以收桴鼓之效。
皮膚病常用清熱類中藥苦參性味苦,寒,歸心,肝,胃,大腸,小腸經,有燥濕清熱,殺蟲利尿之功,為治療濕熱型皮膚病常用藥,適用于胃腸濕熱。脾胃虛寒者忌用。
龍膽草性味苦,寒,歸肝,膀胱經,起清熱,瀉火,祛濕之功,用于濕熱性濕瘍及纏腰火丹,為龍膽瀉肝腸主藥,亦用于頭部及耳部皮膚引經藥。脾胃虛,虛熱證忌用。
梔子性味苦,寒,歸心,肝,脾,腎經。有清熱,瀉三焦火,用于濕熱性皮膚病,如酒糟鼻,肺風粉刺等。脾胃虛寒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