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此時需要更多的營養來維持。但孩子不肯吃飯、害怕吃飯是一件常事,為了能讓寶寶不餓肚子,不少媽媽會跟著孩子屁股后面,讓寶寶邊玩邊吃。
孩子不愛吃飯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孩子零食吃多了沒有食欲;二是孩子貪玩,反正有媽媽喂,也不會餓;三是媽媽做的飯菜不好吃,導致對飯菜沒有興趣。
要讓寶寶喜歡上吃飯,除了從小要養成一種習慣之外,媽媽學會弄一手好菜那是必不可少的。許多食材營養都很棒,但是由于本身帶有很重的腥味,難以讓孩子接受,所以媽媽們往往不勉強孩子食用一類食物。
其實,廚房中的許多調味料和原料都是去腥高手,媽媽們可以加以利用,在消味后再讓孩子試試看能否接受,也未嘗不是個好方法呀。
六類常見調料 給食物去腥味
檸檬: 我們常常看到西餐的海鮮拼盤上放上一小塊檸檬,正是用來去腥味的。在蒸魚或者做蝦中,媽媽們不妨可以借鑒西餐的做法,擠點檸檬汁上去,可以中和海鮮的腥味。
料酒: 料酒是許多家庭必不可少的調味料,也有去腥作用。在做菜時,可以用料酒先腌制肉類,既可以去腥,也能讓肉類吃起來鮮嫩可口。
醋: 肉類中產生腥臭物質為堿性化合物,在烹飪中加入適量的醋可以中和這種味道。不過由于醋酸味比較刺激,加的時候要控制好量,避免影響菜的口味。
生姜: 生姜簡直就是去腥利器,不管是爆香,還是給魚、肉去腥,姜都是不二之選。
干面粉: 用干面粉去腥味,可能許多媽咪都沒有嘗試過。用干面粉可以去除魚腥味,在刮除魚鱗后,用干面粉搓揉片刻,放置一會兒再沖洗干凈,魚腥味會大大降低,而且面粉還不會給魚肉帶來其他的味道,是個不錯的方法。
香料: 在做鹵味的時候,香料就是必不可少的調味品?;z、桂皮、八角、孜然等香料不僅香味獨特,也是天然的除腥高手。不過不建議放太多,以免掩蓋肉本身的香味。
除了這六種常用的調味料,針對不同的食材,要有不同的去腥方法,特別是像魚、動物內臟、羊肉等因為過腥,不受人待見的食物,更要有針對性的處理方法。
給羊肉去膻的方法
冬天不少家庭會吃羊肉,不過羊肉獨特的膻味也讓不少人聞而卻步。去除羊肉的腥味同樣需要借助其他食材的力量。首先要洗好羊肉:將羊肉放入容器中,先用流動的清水沖洗幾次,再倒入清水浸泡半天至一天,可以有效泡去血水。
用陳皮可以給羊肉去膻,再搭配姜和蔥,在羊肉焯水時一起放到水中燉煮。如果是要鹵制羊肉,可以選擇香料去腥法,選用花椒、桂皮和孜然等,能夠給羊肉去腥。
羊肉燉白蘿卜是羊肉最常見的做法之一,不僅味道可口,吃了羊肉不太燥熱,白蘿卜也可以給羊肉去腥。煮的時候將白蘿卜戳個洞,放入冷水中和羊肉一起烹煮,水開后,羊肉的膻味也就去除不少了。
給蛋類去腥的方法
還有一小眾人對蛋類的味道也反感,也將其歸入腥味。如果媽媽遇上這類口味挑剔的寶寶時,在處理雞蛋的時候不妨撒上一點點白胡椒粉。在西餐中,廚師有時候會加上檸檬和香草精,這些都可以去除蛋腥味,在烘焙中尤為常見。
給豆腐去味的方法
豆腐獨特的豆香味對一小戳人來說也被納入腥味的行列。如果孩子不太豆味,媽媽們可以在做豆腐前先將豆腐焯水:將豆腐切成小方塊,放入鹽水中加熱,等豆腐浮上來后撈出,浸泡在冷水中,不僅可以去除豆腥味,而且可以讓豆腐在烹調的過程中不易散開。
給魚肉去腥的方法
將魚買回來后,可以先浸泡在鹽水中放置一會兒,處理魚的時候,要將魚肚中黑色薄膜去掉,因為這層內臟薄膜不僅脂肪含量高,腥味也很重。不過不是所有的魚都是黑膜,鯽魚的顏色比較深,草魚的顏色比較淺,而鱸魚、鯉魚的黑膜則呈現銀白色。
在烹飪的時候,可以用姜蔥和料酒去魚腥味。將姜片、蔥段塞進魚肚內,再用料酒調味,就可以除去大部分魚腥味了。還可以將魚放在牛奶中浸泡一下,也能起到去腥增鮮的作用。
在處理完魚肉后,手上的魚腥味也是頗讓媽媽們頭疼,這個時候媽媽們可以嘗試用牙膏、鹽或者檸檬水搓洗雙手,這樣能有效除去魚腥味。
給內臟去腥的方法
內臟像豬腰、豬大腸、豬肚等內臟的味道更重更讓人無法接受。豬腰的腥味主要來自于腰臊,即對半切開豬腰后能看到白色部分。處理時可以先用剪刀剪去腰臊,再加入適量鹽腌制片刻,不僅可以去除腥味,還能令其更加脆嫩。
處理豬肚和豬大腸的腥味則要借助可樂。先將豬肚和豬大腸用清水沖洗干凈,撕去內部的筋絡和油脂,這部分是腥味的主要來源。然后倒入足量的可樂浸泡一段時間后,會浮上白沫,就能很好去除腥味了,簡單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