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制作的餃子既干凈味道也非常的棒,很多的家庭都會一次性制作很多的餃子,怎么辦呢?放冰箱是最好的保存方法了,下面本文將為大家帶來了小竅門。
餃子能冷凍多久
如果不停電的話,1-2個月應該沒問題,但是還是要盡快吃,新鮮的東西比較健康。先凍透,在裝入食品袋扎緊,放上三個月沒問題,煮時要等水開后,在從冰箱中取出,我經常這樣做。
餃子放冰箱小的竅門
將餃子包做好后,放到一個塑料袋或容器中,撒些干面粉攪均,將塑料袋或容器封好,不要進空氣,放入冰箱的冷凍室內保存。什么時候想吃拿出來,和放進去時一樣新鮮,餃子也可這樣保存,味道一樣鮮美。
撒些干面粉攪均放到冷凍室中,是不會將水分完全吸干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不讓面與面蘸合,也不用再撒其他的面了。
餃子的由來
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圣張仲景首先發明的。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在民間流傳至今。
相傳張仲景任長沙太守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后,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饑受寒,耳朵都凍爛了。原來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里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里總掛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是總結漢代300多年臨床實踐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后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后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只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后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傷寒,治好了凍耳。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張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著餃子,心里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今天,我們用不著用嬌耳朵來治凍爛的耳朵了,但餃子卻已成了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