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喂養寶寶的時候,咱們的媽媽就開始擔心,因為由于寶寶的消化系統與大人的差別很大,他們的很多消化系統都還沒有發育完全。所以在為寶寶選擇輔食的時候,咱們的媽媽們可要小心啰~
尤其是很多的新手媽媽,育兒知識還很缺乏,所以在給寶寶輔食添加和喂養的時候還是存在很多誤區。各位家長要注意了哦~~
1、輔食添加太晚
現在大多數媽媽都已經知道母乳營養好,不能過早的添加輔食,但卻走入了另一個極端,那就是過晚的添加輔食。我們知道母乳是6個月內寶寶最好的食物,但是6個月之后就不能滿足寶寶的營養需要了,必須通過添加輔食來彌補其中的不足,所以,世界衛生組織、美國兒科學會、香港衛生署等權威機構都建議寶寶6個月以后開始添加輔食。
母乳是貧鐵的食物,而寶寶在胎兒時期儲存的鐵只能維持6個月,也就是說當寶寶滿6個月的時候,體內的鐵已經消耗殆盡,如果不及時添加輔食,會有缺鐵的危險,鐵作為紅細胞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缺乏,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神經發育損傷,所以,及時添加輔食補充鐵,至關重要。
另外,過晚的添加輔食,還可能增加食物過敏的風險,所以,當寶寶滿6個月,并滿足了:可以抬起頭來、當給他食物吃的時候,他愿意張開嘴巴接受,并將食物咽下去,這些條件的時候,就要開始給寶寶添加輔食。
2、所有米粉都補鐵
上面我們說到了6個月后容易發生缺鐵性貧血,所以建議寶寶的第一種輔食應該是富含鐵的食物,而由于米粉容易制作成糊狀給寶寶食用,所以強化鐵的米粉通常被作為第一種輔食來添加,當然,這并不是絕對的。
但是,很多媽媽們可能會誤以為所有米粉都是富含鐵的,所以,在購買的時候看到米粉就買回家給寶寶吃了,根本沒有看食物成分表中鐵的含量是多少。
根據中國營養協會2013年編制的《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日攝入量-2013》,6-12月嬰兒每天所需要攝入鐵是10mg,而此時母乳中鐵的含量很低(0.2-0.4mg/L),按照每天800ml的奶量計算,每天只能攝入0.32mg的鐵,剩余的部分都要從食物中獲取。
而開始添加輔食的寶寶每天進食量很少,也就十幾克到二十幾克,所以其中鐵的含量非常關鍵。根據我國對米粉中鐵含量的要求,目前市場上國產米粉的鐵含量每百克只有幾克,根本無法滿足寶寶的生長需要。
更糟糕的是,有些米粉中根本不含鐵,所以,寶媽在購買米粉的時候,一定要查看營養成分表中鐵的含量,盡量選擇含鐵量高的米粉。
3、雞蛋、奶制品、海鮮容易過敏,一歲前都不能添加
雞蛋、牛奶魚類等食物是最常見的過敏食物,而且在之前的預防食物過敏的指南中,也建議延遲這些食物的添加時間,但根據新的研究發現:延遲這些事物的添加,并不能降低過敏,反而提高食物過敏的風險。
所以,目前的建議是在添加了其他不易過敏的食物之后,就可以添加這些食物了。
也就是說,當寶寶已經可以正常的進食谷類、蔬菜、水果、瘦肉類等食物以后,就可以嘗試雞蛋、奶制品、海鮮等食物。有研究表明,即使有雞蛋過敏性家族史的寶寶,在8個月之前食用煮熟的雞蛋,不僅不會增加過敏,還可以降低雞蛋過敏的風險。
但是給寶寶食用生雞蛋是絕對不允許的,生雞蛋中不僅含有沙門氏菌,容易導致感染,還含有一些營養抑制因子,抑制營養素的吸收,可能造成營養不良。另外,每種食物在添加的時候,要逐一、少量的添加,并且要觀察3-5天,當確定沒有過敏反應之后,再逐漸增加食用量。
4、自制輔食安全更營養
很多人存在一個誤區,認為只有自己家里做的輔食才是最安全最有營養的,但實際上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這樣。比如自制的米糊,在營養方面遠不如富含鐵的米粉,因為大米中含鐵量很少,如果每天都給寶寶吃這樣的食物,可能會導致鐵攝入不足,出現缺鐵性貧血。
還有媽媽選擇購買朋友圈里賣的自制食品,先不說這些食物中是否添加了不安全的東西,可能這家人有良心,不會添加任何有害物質,而且選擇最好的原材料,但那些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細菌怎么來控制?
我們和這些人素不相識,不知道他們家庭環境是否干凈衛生,操作人員是否有健康證,制作出來的食物中細菌、微生物含量是否超標,沒有任何機構對其質量進行監督和管理,我們怎么能放心給寶寶吃呢?
有人說,我們自家做的不也是一樣嗎?是,自己家里制作的食物也不是無菌的,但都是先吃現做,或者進行了合理的儲存,其細菌量還是可以保證安全的,但是這種別人家制作的,保存時間無法評估。
另外,在運輸的途中也可能造成污染,這些都可能導致食物細菌超標,傷害到孩子。所以,不要相信這些所謂的自制安全的食物。
5、輔食爛、軟好消化
有些媽媽擔心食物太大太硬影響消化,于是在寶寶1歲多依然在吃又爛又軟的食物,實際上,寶寶的食物性狀要根據寶寶的咀嚼能力不斷變化的,總是吃太爛太軟的食物,不利于寶寶咀嚼能力的提升。
6、寶寶不喜歡吃蔬菜就多吃水果、喝果汁
寶寶似乎天生都喜歡吃水果,所以很多時候,媽媽會選擇給寶寶多吃水果來替代蔬菜。這樣是錯誤的,因為蔬菜和水果屬于不同的食物種類,其營養價值各有千秋,不能相互替代。
蔬菜的品種遠多于水果,而且蔬菜中尤其是深色蔬菜,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含量遠遠高于水果,比如芒果中維生素A的含量只有150μgRE,而胡蘿卜中的含量則達到了668μgRE(數據來自2002版中國食物營養成分表)。所以,水果不能替代蔬菜。
另外,果汁也不能替代水果,水果在榨汁的過程中除去了大部分膳食纖維和其他營養物質,榨取果汁也需要更多的水果,含有較多的糖,可能引起肥胖和齲齒。美國兒科學會建議1-6歲的寶寶,每天果汁的量不應超過120-180ml。
7、輔食太多影響奶量
之所以稱為“輔食”,就是因為這些食物只能作為寶寶飲食的輔助,不是主食,所以寶寶1歲之前母乳或者配方奶依然作為主要的食物來源。
有些寶寶在添加了輔食之后,可能會出現厭奶的現象,或者有些媽媽覺得6個月之后,母乳就沒有什么營養了,所以,給寶寶吃太多的輔食,從而影響了母乳的量。
6個月后,母乳依然是寶寶的最佳食物,同等量的輔食和奶比起來,輔食的能量遠遠小于奶,如果過多的食用輔食,可能會導致營養缺乏,其中鈣就是最主要的,因為奶中的鈣吸收率最高,如果奶量不足,可能導致缺鈣。
所以,寶寶6-12個月每天的奶量不應該少于600ml,母乳喂養次數每天不少于4次。
8、食物種類單一
我們成人每天的飲食應該符合食物多樣的原則,寶寶輔食也是一樣。每種食物含有的營養不同,只有多樣化的食物才能給寶寶提供全面均衡的營養。
谷類食物,比如米粉、粥、軟飯、面條等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可以為寶寶提供能量,魚禽蛋瘦肉等動物性食物,富含優質蛋白質,還能補充鐵、鋅、維生素A等,也是重要的營養來源。
蔬菜和水果更是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的重要來源,具有多樣的口味和質地,能夠給寶寶帶來不同的感覺。所以,每天的輔食應該多樣,包括谷類、肉類、蔬菜、水果、蛋類、魚等。
有些媽媽可能自己照顧寶寶,根本無暇制作豐富多樣的食物,如果是這樣,完全可以利用現在的先進技術,在商店購買成品輔食,比如罐裝的肉泥、菜泥等。
不要認為成品輔食就一定添加了食品添加劑,因為有些成品輔食制作完成后轉入罐內,密封、抽真空,然后再經過長時間的高溫加熱,通過這種方式來防止細菌滋生和入侵,所以,如果寶媽沒時間自己做輔食,完全可以選擇這些方便快捷的方法。
當然了,自己做輔食也很好,但沒必要頓頓做,天天做,可以將做好的食物分成幾份,冷凍在冰箱里,每次吃的時候,再取出徹底加熱即可,既不費時間,又可以讓寶寶吃上豐富多樣的輔食。
9、自家寶寶沒有“別人家的孩子”吃的多
媽媽們好像都有一個通病,就是沒玩沒了的將自家娃和別人家比較,在吃輔食方面也是如此,經常聽到媽媽說“怎么我們家寶寶沒有人家吃的多?吃的好?”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特點,進食量也是如此。
可能有些寶寶在開始添加輔食的時候,就來者不拒,無論哪種輔食,何種做法,都吃的噴噴香,也能將準備的所有輔食吃光。
可是有些寶寶每添加一樣輔食,總要經歷一段漫長的過程,開始放進嘴里就吐出來,必須嘗試無數次才能接受。
我只能說,這是寶寶自己的特點決定的,你也只能不厭其煩的一次次嘗試,也根本沒必要和別人家的寶寶比,吃的多也并不一定是好事,過多的輔食導致能量攝入過多,可能引起肥胖,只要寶寶能逐漸接受不同的輔食,并且生長狀況良好,寶媽就無需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