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胎質。因為各時代、各窯口燒制瓷器的胎體是各不相同的,并且“瓷質之貴,在于瓷泥”,瓷土的成分不同,它的煉泥方法也不同,因此,燒制成器所表現出來的胎骨各具特征。仿制、偽造的瓷器,胎土區別更大,由于時過境遷,很難找到相同的瓷土,這就是辨偽需要掌握的第一個要點。
2、造型品名。因為歷代所制作的瓷器,造型品名不盡一致,有的叫盤,有的叫盆,甚至有的叫洗,再加上尺寸規格沒有統一的定制。歷代仿制、作偽的瓷器,一是照藍本模仿,雖然形制正確,但尺寸規格又不能完全一致。二是仿制、作偽的瓷器,是根據文獻或歷代相傳而做,所以更差,而有些“創造性”的假瓷器,就更沒有衡量的標準了。
3、釉藥。歷代瓷制品的釉藥多是憑借經驗所得,沒有文字記錄,除了清代唐英首先研究記錄制瓷的方法和釉藥的配方外,在他之前,幾乎沒有人做過此類工作,一些仿制、作偽的瓷器,由于釉藥的配方,各種釉料的比例不用,再加上燒造技術差異,包括窯溫、氣氛的掌握不一致,燒制出來的釉色,很難與原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