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禮運大同篇戴圣〔兩漢〕
昔者仲尼與于蠟賓,事畢,出游于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cè),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shè)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2、譯文
以前孔子曾參加蠟祭陪祭者的行列,儀式結(jié)束后,出游到闕上,長聲嘆氣。孔子嘆氣,大概是嘆魯國吧!子游在旁邊問:“您為什么嘆氣呢?”孔子說:“大道實行的時代和夏商周三代英明杰出的君主當政的時代,我雖然沒有趕上,可是我心里向往(那樣的時代)!”
“大道實行的時代,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大家推選有道德有才能的人來治理國家,彼此之間講誠信,和睦相處。所以人們不僅僅只敬奉自己的親人,也不僅僅只慈愛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都能安度晚年,壯年人都有工作可做,幼年人都能健康成長,矜寡孤獨和殘廢有病的人,都能得到照顧。男子都有職業(yè),女子都適時而嫁。對于財物,人們只是不愿讓它遺棄在地上,倒不一定非藏到自己家里不可;對于氣力,人們生怕不是出在自己身上,倒不一定是為了自己。所以勾心斗角的事沒有市場,明搶暗偷作亂害人的現(xiàn)象絕跡。所以,門戶只須從外面帶上而不須用門上鎖。這就叫大同。”
“現(xiàn)在的大同社會的準則已經(jīng)消逝不見了,天下成為一家所有,人們各自親其雙親,各自愛其子女,財物和勞力;都為私人擁有。諸侯天子們的權(quán)力變成了世襲的,并成為名正言順的禮制,修建城郭溝池作為堅固的防守。把禮義作為根本大法,用來規(guī)范君臣關(guān)系,用來使父子關(guān)系親密,用來使兄弟和睦,用來使夫婦和諧,用來設(shè)立制度,用來確立田地和住宅,把勇敢和有智慧的人作為賢者來看待,把功勞寫到自己的賬本上。因此,勾心斗角的事就隨之而生卜,兵戎相見的事也因此而起。夏禹、商湯、周文王、武王、成王、周公,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chǎn)生的佼佼者。這六位君子,沒有一個不是把禮當作法寶,用禮來表彰正義,考察誠信,指明過錯,效法仁愛,講究禮讓,向百姓展示一切都是有規(guī)可循。如有不按禮辦事的,當官的要被撤職,民眾都把他看作禍害。這就是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