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祈求孩子做事。男孩調皮搗蛋,并且叛逆心強,經常會有和家長頂嘴的情況。作為家長,本應該根據孩子的不同情況,來制定適合的教育方案。但有些家長不舍得責罵孩子,也不知道該如何說服孩子,就習慣放低姿態,去祈求孩子,比如“求求你先把飯吃了行嗎”之類。家長需要的是用平等的姿態去和孩子溝通,放低姿態會讓家長失去威信,孩子也越來越難管教。
2、無條件的滿足。因為經歷過物質匱乏的年代,所以家長處于補償心理,面對孩子的要求會無條件的滿足,哪怕家里條件不允許,自己省吃儉用也要給孩子買名牌衣服、買新出的手機。無條件的滿足孩子,不僅會讓孩子養成大手大腳的習慣,還會讓孩子習慣向父母索取而絲毫不懂得感恩。哪天父母不能滿足他了,他就會翻臉做“白眼狼”。
3、無底線袒護。在家長眼里,孩子永遠是孩子,做錯了事情家長不僅不讓孩子道歉,還袒護說“他還小不懂事,長大就好了”。但實際上,六歲前是孩子性格習慣的塑型期,如果孩子六歲內有壞毛病,比如愛打人、愛占小便宜等等,那這些毛病可能會伴隨孩子終身。當孩子犯錯時,家長要做的是讓孩子道歉并承擔相應的后果,這樣才能讓孩子長記性,下次不會再犯。
4、過度以孩子為中心。在一個健康的家庭中,夫妻關系是應該大于親子關系的,這樣才能讓家庭穩固和諧的走下去。如果父母過度以孩子為中心,很容易就把愛變成溺愛,讓孩子形成優越感,認為爸媽就該事事優先為自己考慮,不懂得感恩和孝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