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觀于魯桓公之廟》的原文:孔子觀于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于守廟者曰:“此為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孔子顧謂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欹,孔子喟然而嘆曰:“吁!惡有滿而不覆者哉!”
2、《孔子觀于魯桓公之廟》的譯文:孔子到魯桓公的廟里參觀,看到一個傾斜的器具。孔子問負責看守廟宇的人:“這是什么器具?”守廟的人回答說:“這大概是放在座位右邊的器具。”孔子說:“我聽說這種放在座位右邊,用來警戒人們的器具,空著時就會傾斜,裝一半水就會端正,裝滿水了就會翻倒。”
3、孔子觀于周廟文言文和翻譯:孔子回頭對學生說:“往里面灌水吧。”他的學生往欹器里注水,水至欹器一半時,欹器是正的;當水注滿欹器時,欹器會傾覆,欹器在空著的時候是傾斜的(把欹器內的水全部倒出來以后,欹器又恢復空虛,再呈傾斜狀態)。孔子感慨地說:“唉,哪里會有裝滿了水而不傾覆的器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