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不為始,原本作“不辭”,據敦煌本改)。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與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2、翻譯:當天下的人都知道都認為這件事是美好的話,就顯露出丑來了。當天下人都認為這件事是善事的時候,就展現出惡來了。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與易相互促成,長和短相互體現,高與下相對共存,音和聲相互應和,前與后相互伴隨——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自然的規律,它不是和彎弓射箭所顯示的道理一樣嗎?弓高了就要壓低一些,低了就把它抬高一些,弦拉得太滿就放松一些,力量不足就補充一些。自然的法則,是減損有余來補充不足。人類社會的作法卻不然,而是減損不足來供奉有余。誰能自己有余而用來奉獻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因此,圣人有所作為卻不自恃,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大概是不想要顯現自己的賢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