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206/wz/18601378052.jpg)
孔府的開放時間:7:30--16:30。孔府,又名衍圣公府,位于曲阜城中孔廟東側,是孔子嫡系孫居住的府第。北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宋仁宗賜給孔子46代孫孔宗愿的封號“衍圣公”,這一封號子孫相繼,整整承襲了32代,歷時880年。衍圣公是中國封建社會享有特權的大貴族,宋代時相當于八品官,元代提升為三品,明初是一品文官,后又班列文官之首,清代還特許在紫禁城騎馬,在御道上行走。孔府占地240畝,共有廳、堂、樓、房463間。九進庭院,三路布局:東路即東學,建一貫堂、慕恩堂、孔氏家廟及作坊等;西路即西學,有紅萼軒、忠恕堂、安懷堂及花廳等;孔府的主體部分在中路,前為官衙,有三堂六廳,后為內宅,有前上房、前后堂樓、配樓、后六間等,最后為花園。孔府大門孔府位于曲阜城的中心,坐北朝南,迎面是一個粉白的大照壁,門前左右兩側,有一對2米多高的圓雕雌雄石獅。紅邊黑漆的大門上鑲嵌著狻猊鋪首,大門正中上方的高懸著藍底金字的圣府匾額,門兩旁明柱上,懸掛著一對藍底金字對聯: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這副對聯相傳是清人紀均的手書。文佳字美,形象地說明了孔府在封建社會中的顯赫地位。二門穿過第一進狹長簡備的庭院,便是孔府中路的第二道大門,俗稱二門。門建于明代,門楣高懸明代詩人、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手書圣人之門豎匾,下有閥閱承托,門柱有石鼓夾抱。正門左右各有腋門一座,耳房一間。在封建社會,平時只走腋門,正門不開,以示莊嚴。重光門入圣人之門,迎面是一座小巧玲瓏、別具一格的屏門,此門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門為木構,四周不與垣墻連屬,獨立院中,類似遮堂門。屏門頂覆灰瓦。門楣因懸明世宗親頒恩賜重光匾額,故稱重光門。門的四根圓柱下有石鼓夾抱,上面承托著彩繪的屋頂,前后各綴有四個倒垂的木雕貼金花蕾,故又稱垂花門。在建筑工藝上很有研究價值。過去,重光門平時是不開的,每逢孔府大典、皇帝臨幸、宣讀詔旨和舉行重大祭孔禮儀時,才在十三歲。三堂二堂之后有個不大的庭院兩棵沖天挺拔的蒼檜并列兩旁,6個石雕盆內各立一塊奇形怪狀的太湖石此院的北屋即三堂。三堂也叫退廳是衍圣公接見四品以上官員的地方,也是他們處理家族內部糾紛和處罰府內仆役的場所此院的東西配房各有一進院落,東為冊房掌管公府的地畝冊契,內為司房掌管公府的總務和財務;西為書房,為當年公府的文書檔案室。內宅門為了保持與外界的聯系,在內宅門專設兩種傳事的差役,一種叫差弁,一種叫內傳事都有十幾人,輪番在門旁耳房內值班,隨時向外和向內傳話。門的西側還有一個露出墻外特制的水槽--石流,府內規定挑水夫不得進入內宅,只把水倒入槽內隔墻流入內宅。前上房穿過前上房,過一道低矮的小門,便進入了前堂樓院。院內蒼松挺拔,魚池東西對列,恬靜雅致,大有步移景遷之感。前堂樓是七間二層樓閣,室內陳設布置仍保持著當年的原貌。中間設一銅制暖爐,為當時取暖的用具。東間的多寶閣內,擺設著鳳冠、人參、珊瑚、靈芝、玉雕、牙雕等。里套間為孔子七十六代孫、衍圣公孔令貽夫人陶氏的臥室,再里間是孔令貽兩個女兒的臥室。七十七代孫、衍圣公孔德成14歲時寫的圣人之心如珠在淵,常人之心如瓢在水的條幅,原封不動地掛在壁上。后堂樓過前后抱廈,進入后堂樓院。后堂樓是二層前出廊的7間樓房,東西兩側有二層前出廊的配樓各3間。后堂樓是孔子七十七代孫、衍圣公孔德成的住宅。堂中陳列著孔結婚時的用品,以及當時友人贈送的字畫和禮品。東里間為當時的接待室,擺設著中西結合的家具,里套間是孔德成和夫人孫琪芳的臥室。東墻上的鏡框內鑲有孔德成夫婦及兒女的合照,后堂皇樓西邊的兩間是孔德成夫人奶媽的臥室。院內的樓是當年府內做針線活的地方,西樓是招待內客親屬的住宅。后堂樓西邊還有一座樓,為佛堂樓,是衍圣公燒香拜佛的處所。后堂樓之后還有5間正房,叫后五間,舊稱棗槐軒,原是衍圣公讀書的所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