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206/wz/18601378952.jpg)
臨夏磚雕,作為臨夏回族自治州的傳統民間藝術,以及甘肅工藝百花園中一朵璀璨的奇葩,享有盛名,應用廣泛。磚雕藝術源遠流長,其歷史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當時已有“厚斂雕墻”的記載。臨夏磚雕起源于北宋,并于明清時期達到成熟。至今,臨夏的寺院、廟宇、別墅和民間住宅的山墻影壁、甬道門洞處,隨處可見精美絕倫的磚雕,因此臨夏被譽為“磚雕之鄉”。臨夏磚雕工藝分為“捏活”和“刻活”兩種。所謂“捏活”,是指先用特制的粘土泥巴,通過手工和模具捏造出各種造型,然后經過焙燒成為磚。這類作品通常獨立存在,如龍、鳳、麒麟等,多用于屋脊之上。而“刻姿睜活”則是在燒制好的磚上用刀刻劃出精美的圖案和畫卷。這類作品多用于門庭、照壁等裝飾。多層次雕刻,包括“淺浮雕”、“高浮雕”、“陰線雕”,是臨夏磚雕藝術的精品所在。磚雕作品往往由三四層圖案構成,層次分明,立體感強烈,宛如一刀刻成。臨夏紅園和東宮館是臨夏磚雕藝術保存最完好的地方。紅園中的磚雕作品多為回族磚雕名家周聲普及其族人的杰作。一字亭南側照壁上的《泰山日出圖》運用了國畫的荷葉技法,描繪了兩座巍峨的山峰對峙,中間石徑險峻,寶塔聳立,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北側照壁上的《石榴雙喜圖》則精致可愛,石榴樹枝繁葉茂,果實累累,一雙喜鵲似已品嘗了珍珠般的石榴,正舉起爪子擦去喙上的殘汁。這些作品展現了高明的構思和精湛的雕工,將生動的畫面和傳神的意趣完美地呈現在幾塊青磚之上,令人贊嘆不已。詳情